现在的天气预报还是挺准的,说是要转冷,接受“倒春寒”的考验,早上起来天气真就变了。昨天的艳阳高照天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仅雾气很大,还吹起了阴冷的风。

周边灰蒙蒙的都是雾,看不到多远,因此有游客在抱怨:头一天到达了梵净山脚下,因为没有24小时的核酸检查结果,在山下做了核酸后等待结果花了半天,今天早上才上山,结果遇上这大雾天气,可能上了山也啥都看不见。

根据以往的经验,安慰起游客来,说这梵净山的天气那可不一定,山上和山下完全两重天。有时山下是大雨,山上却阳光普照,而有时山下晴空万里,山上却大雨淋淋。客人将信将疑地跟我们一起向山顶爬去。

说实话,来过梵净山很多次,真还就没有碰到过这么大的雾,这么大的风。雨雾基本将山体锁得紧紧的,能见度不超过5米。而风呼呼的响声,似乎要将人吹飞起来。时不时洒落下来一些雨点,那雨点也不知道为何变得那么有力,打在脸上甚至有些疼痛。平时欢快的小鸟们都躲了起来,只有橙翅噪鹛还在栈道旁大胆地寻找着吃的东西。

顺着步道一直往上爬,感受到了陡峭山路的艰辛。再加上那狂乱的风给予的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爬山,确实别有一番意境。

就当你我们都在苦于风太大,前进困难的时候,看到一位女游客被风吹的满脸通红,冻得瑟瑟发抖,甚至在哭泣。她的同伴在安慰她,只有走动起来才会产生热量,才会不那么冷。可那女游客不愿相信同伴的话,还是站在那块大石头下不停地哭泣。我们也加入了规劝的行列,她才似乎半信半疑地走动起来,向下山的路走去。

在这样的天气下,不要说看金顶,就是身边的山形都看不到,最多能走到蘑菇石下看看蘑菇石和它前面的“四书五经”。那寺庙的风铃叮叮当当作响,寺庙却被隐喻在大雾之中。嗅不到香火的味道,也听不到念经的声音。

越往上爬道路越窄越陡,就在去老金顶的路上,人们还在相互提醒着要注意安全。抓着铁链往上爬到一个垭口,看到了一处断壁残垣,旁边一块石头上暗淡的红色字体赫然写着“果然古寺”,对了,就是这里,就是这趟想要看到的果然寺了。

这寺庙的占地总共不过几十平米,庙前也没有意想中的广场,据说之前门前有一道矮墙,如今也只剩下痕迹了。几条铁链与水泥桩阻挡着庙前的悬崖,生怕有游客滚下山去。表面上看这果然寺没什么稀奇,不过这地方倒很特别,周边的风都很大,而这果然寺处在山脊上,这里的风却没有像周边那么激烈,倒成了一处避风港。

据说这果然寺比周边的寺庙都要古老,是在梵净山出现皇家寺院前的早期寺庙。寺庙也并非像其他寺庙那样分为各种各样的殿堂,就两个房间并排着,据说一间住人,一间是佛堂。佛堂里供奉的也不是通常知道的佛,而是“果然神兽”,传说它是梵净山的山神,来无影去无踪。后来据科学研究,所谓的“果然神兽”其实就是珍贵的黔金丝猴。

于是我想,当年黔金丝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呀,而且一定是有人在老金顶一带看到过它,把它视若神灵,建立了寺庙,供奉起来。亦或是觉得这地方本来就是果然神兽的领地,是人们占有了它,立个寺庙来赔罪。从今天黔金丝猴那神秘的活动行为,也似乎真能找出一些被神化的踪影。

今天的果然寺还在,只是这果然兽远离了金顶周边,这一“羞怯的灵长类”不愿意跟人打交道,躲进了更加人烟稀少的岩高坪一带,生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压缩,想神秘也没法神秘起来。

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这仅存于梵净山的“精灵”得以长久地续存,这对今天的人们是一种考验。

冉景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