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灭度之际,曾有阿难尊者求教拜问:佛在世时,尊佛教诲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者为师?佛陀答曰:以戒为师。在《佛遗教经》中有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戒律”的意思,即『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出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即是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守戒持律乃是菩萨行之始。故而《华严经》有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新唯识宗继往开来,主张的是戒律为寻悟求道者所设,自然应当与时俱进,顺应世俗社会形态和需求的演变。现代人守持的戒律条文是否遵照农耕时代的旧例,这值得讨论。然而,守戒持律的精神则始终是佛教解脱的恒常根本。四众守戒,是正法住世的标志,是成佛之路固本而不绝的基础。

本篇所讲解的菩萨戒序,选自《大正藏》第二四册鸠摩罗什译本,在现代流传通本中较少出现。《梵网经》总序作者为僧肇大师,是译者门下弟子。而本篇菩萨戒序未标明作者,其言辞切切,似为传录释迦牟尼世尊本尊所言语,推为序分以别于后文正宗分。虽然与经藏中通常的序分格式有所出入,但望同道师兄及后生勿要纠结,唯共飨其髓旨。以下为正文。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

佛子,指的是觉悟程度较深的佛门弟子,如“十大弟子”。当然佛陀讲经不单单是给佛子们听,也讲给其他有志于解脱之路的一切众生。合掌,双掌于胸前合十,表示恭敬、深信不疑的样子。诸佛,在大乘佛教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勤勉修习菩萨行,直至觉行圆满,就能够抵达佛位。所以十方世界里有无量诸佛。忏悔,即承认错误,反省改过,在佛教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各种的性质和方式,我们留待后文详细介绍和探讨。本段的意思就是嘱咐学佛之人,接下来要讲说佛门的戒律了,大家要按照戒律的内容检查自己的行为,有违反戒律的地方就是有罪,应当悔改,这样才能身心安乐,不然的话罪孽就会更加深重了。如果发现自己没有什么违反戒律的行为,那么就能达到寂静的境界,这就是走上了清净解脱的正道了。

『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差,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

优婆塞、优婆夷,分别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居家男弟子和女弟子。佛教教团有四众弟子,经文中所列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分别为出家男女和在家男女。按现代人的通常理解称为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这与最初本义用法已经有所偏离,但现代人仍可以此帮助理解。像法,义指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法于世间流传的时期。佛陀住世时,弟子们依照佛陀的教导修行而多能证果,称为正法时期。佛陀灭度后,弟子依佛经而修行而教法不灭,称为像法时期。到了末法时期,佛法衰微,毁禁破戒,虽有人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但不具有行持操守,只为了名闻利养。关于正法、像法、灭法,有多种定义,时间起讫也说法不一。波罗提木叉,即戒律,防止修行者造作诸恶,令使远离烦恼业而得解脱。这一段的主旨,就是在阐述佛门弟子在佛陀灭度后应当以戒为师,对戒律要敬重遵守,这是达成无上佛道所必不可缺的珍宝。

『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本段为世尊劝导佛门弟子要像敬重佛陀世尊一样地敬重戒律,保持怖心,即敬畏心,远离颠倒妄想罪业。色身无常,迷误其中则徒增烦恼。应对之道是要精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后文我们将会了解到菩萨戒分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就要求修行者对于戒律牢记于心,时刻反躬自省,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规范和纯洁。精进和持戒都是菩萨六行之一。

本文出自沙渚清池法师《新唯识宗别解〈梵网经〉》系列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