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

出家菩萨是从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基础来修菩萨戒,在家菩萨则是在三归、五戒的基础上来受菩萨戒。

谁可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与《菩萨璎珞经》都说发大心的人来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是佛子――菩萨。

《梵网经》提到: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金刚神、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无论是什么身分的众生,「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只要能听得懂法师的教授,这些话能进入你的身心里面,都可以受菩萨戒。这是大乘的精神,其理论依据即是「众生皆有佛性」。

《法华经》说:一切众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因此过去诸佛都以种种方便,示教利喜,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就是发佛性的心。就如《法华经》中有位常不轻菩萨,他逢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就是在为众生授记,每个人因为都具有佛性,所以都可以成佛。这便是对佛陀的信仰,也是对自己成佛的期许。

从「众生皆可成佛」的理论来看,任谁都可以受菩萨戒,同时菩萨戒也是每个人都要受持的。从开始学佛,自尊自重,知道自己有佛性可成,所有的修学,不论是自利利他或上求下化,一切都成了自己本分的事。

树神受菩萨戒

所以,如果从《优婆塞戒经》来说,菩萨戒是人开始学佛乃至成圣成贤的开始,也是三归、五戒、十善的开始。这样的修学是否曾经有人见证过呢?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有记载,虚云老和尚曾经传授菩萨戒。菩萨戒传完的那一天晚上,就有一个老人来到他面前,对他说:「我得了戒,你戒牒要交给我,就放到后山山上,把它挂在树上。」说完,老和尚后就离开了。

第二天,法师们就带着他的戒牒,依照他的指示到了后山,结果找到一棵已经枯萎的树,法师就把戒牒挂在树上,原来是树神来受戒了。树神受了戒以后,他可能转到更好的修学环境,他便修行去了。

所以,菩萨戒最大的不同就是发愿、信解。除了了解法义以外,就是行菩萨行。菩萨行的基础就是发大悲心。每个人都受持菩萨戒,都来实践自己本分的事,这就构成世间共同的气氛,也称为「业行」。菩萨虽然发愿修学,但也不是一次就能解决所有的事情,而是这一生先完成某一部分,成就个人的别业,成就大家的共业,世间的净化就是如此辗转相互成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