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66445.html

这片古老的土地数亿年前从海洋中一跃而出,历经沧海桑田、风雨侵蚀,造就了武陵山脉群山之巅,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

当第四季冰川期的冰雪退去,寂静就此打破,这片平方千米原始的生态绿洲之上,多种生物不断生息繁衍,共同演绎生命的传奇。这里是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轮回,世代守护,这个遗落在贵州的生命之舟,依然生生不息。

初春,梵净山高山区的积雪尚未融化,一种其貌不扬的紫色小花宣告了春天的到来,这是梵净山的特有物种—梵净报春,分布在海拔米以上的人迹罕见之处。随着范静报春悄然开放,这里的许多植物也慢慢的苏醒过来。

梵净山这个地球同纬度原始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生物圈,总是会为那些热爱自然的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眼下正是蛇根草的初花期,植物的花朵形态有利于新物种的识别和鉴定。但今年年初,梵净山的强降雪天气,使得许多植物的萌动期和花期延迟,给科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浓浓的绿意之上,梵净山4.2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林冠,呈现出各种植被带在春季的独有色彩。水青冈碧绿的新芽首先点亮低山区的登山步道,这种曾在第三纪广泛统治北半球的古老植物,如今仅在欧洲、北美及亚洲东部的日本和中国间断分布,梵净山拥有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是亚洲最重要的水青冈林保护地,水青冈、珙桐、杜鹃不同海拔上的代表性植物,构筑起梵净山在两千米落差之中的大千世界。

梵净山山体垂直高差达两千多米,跨越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等四个温度带,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形成了五个植被垂直带谱。在这个独特的山岳生态系统内,浓缩了从中亚热带到中温带的生物景象,七千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聚集于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动植物共90余种,国家重点一二级保护动植物也达90余种。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这艘满载生命奇迹的生态之舟,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梵净山来自10亿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变质岩,随着中国南方大陆的崛起,它逐渐隆升,并从一片喀斯特丘陵形成的海洋中,矗立为一座孤峰。古老的板状变质岩层层堆积,亿万年来的风雕雨蚀造就了金顶千姿百态的奇石景观,独立于山巅的蘑菇岩,好像苍茫天地间的一盏灯塔,亘古不变守护着梵净山平方千米内外的草木生灵。

泥炭藓,年被收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这意味着泥炭藓科植物的多样性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小小的泥炭藓看似卑微平常,其实是大自然的魔法师,它们特有的储水细胞可以储存超过自身体重10到25倍的水分,是植物界的隐形水库。

在梵净山这样的亚热带生态,由各类泥炭藓造就的湿地生态在地球同纬度地区具有稀有性和独特性,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小小的苔藓将持续为梵净山这个亘古不息的生态之洲保驾护航。

几天前,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降临了梵净山东北部海拔米的岩高坪观测站,雪过天晴,林管员们又要出门巡山了,在他们眼里,这种冬春交融的景象早已见怪不怪了。岩高坪片区地势平缓,是黔金丝猴生活的核心区域。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这里建立观测站,要求每个月至少3次以上的重点巡查,开展黔金丝猴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经历数十年如一日的巡山观测和记录,林管员们对周边的动物活动踪迹已经了如指掌,唯独对黔金丝猴的追踪,依然仅限于远距离观察。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仅见于梵净山,种群数量仅存大约只,被誉为地球独生子。

研究团队也在追寻着这群神秘的精灵,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是梵净山海拔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集中在岩高坪、牛角洞等狭小地带,它们对于人类活动高度警觉,近距离观测非常困难。人类在梵净山周边的密集活动使得黔金丝猴的活动区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大鲵、红腹角雉、藏酋猴、黑熊等其他珍稀动物来说,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生命在未来的生存繁衍依然有赖于人类行为的自我约束。

春末夏初,梵净山中山区一簇簇形似白鸽的硕大花朵,轻盈飞跃七千万年的时光热烈绽放,这就是来自新生代第三纪的孑遗植物—珙桐,它们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也被人们盛赞为北温带最美的花朵。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前,曾遍布北半球,如今只在中国南方得以幸存,这些因为持续低温而延迟开放的珙桐花,像满山飞舞的白鸽,很快迎来梵净山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

夏季的梵净山绝对是各个避暑胜地中的网红景点,红云金顶穿越亘古洪荒,在云雾之间若隐若现,蘑菇岩、万卷书堆积起亿万年的地质史书,流云、禅雾、佛光,渲染出一个飘然世外的清凉世界,神秘的武陵之巅,演绎出各种绝美的自然景观,使得梵净山成为全球最值得到访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盛夏之夜,站立于金鼎之巅,与日月星辰对话,地球洪荒时代的背影与浩渺银河的星光在这片梵天净土中相遇。中国南方的古老星空渐渐呈现,此时,黑夜笼罩的丛林之中,另一个灿烂的小世界也开始萌动起来。

上亿年来,梵净山一直无间断的保持着自然生态原貌,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存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梵净山整个生态系统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珍稀的物种,拥有超过种植物和超过2种动物。在梵净山的植物基因库里,最珍惜的特有种,便是梵净山冷杉。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后发现的一种冷杉,而梵净山山巅是它们在地球上最后的栖息地。

烂茶顶大风肆虐,潮湿背阴,自然条件极为残酷,但却是梵净山冷杉数百万年来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梵净山北坡海拔至米,冬季寒潮进入黔东北的必经之道,正是梵净山冷杉生长所需的高寒冷凉气候。作为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植物,梵净山冷杉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它就像一个指针指向气候环境的不断变迁和植物群落的不断演变,唯一不变的就是高出云天之外的这一份顽强和孤傲。夏末,梵净山冷杉的雌果逐渐成熟,隐藏在种鳞之中的冷杉种子,将以万分之一的萌芽率繁衍更新,续写遗世独立的生命传奇。

秋天,梵净山迎来了一场色彩的视觉盛宴,低山地带的乌桕深红,中山地带水青冈带来不同层次的橙黄,梵净山山中的万物在收获季中迎来了新的生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梵净山随着冬天的到来渐渐安静,此时在山中唯一响起的只有护林员的脚步声。数千年来,护林员和他们的祖先们就是这样世代守护着这个生态孤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这个充满奇迹的生命共同体。一场大雪倾覆梵净山,回归自然的律动,奇伟瑰丽的绝美风景静默不语,万籁俱寂的冰雪之下,蕴藏着生命原初的本能与即将破土而出的勃勃生机。

在这庞大的白色山体下,余种生物种类,同生共死,携手春暖花开,多样生物历经洪荒岁月,人与自然美好相遇,万物生灵在这里写下生命的梵净传奇,共生共荣,天人合一。

一座神奇的灵山,孕育了多民族世代栖居的生态沃土;一片心灵的净土,滋养出多文化交融传承的精神故乡,万物生长,天人合一,这里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赢的绿色家园。

紫薇镇,一个因古树得名的小镇,冬去春来,一棵紫薇古树矗立在梵净山的朝山古道上,迎来又一个新的年轮。今天是永义村的大日子,村民们不管离家在外多远,都会在除夕前赶回村里,一起祭拜古树。村民们或许无法猜测古树的心意,但古树却实实在在的经历了梵净山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见证了紫薇镇的人世兴衰。

这棵38米高的参天大树是从第三纪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老的紫薇树,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敬为神树。这是一棵古树与一座灵山、一个村落的神奇缘分,梵净山水养育了村庄田土,千年古树荫庇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知山知水,万物一体,把生命的根脉扎进自然万物中,这是梵净山世居人民共同秉承的生态理念。

梵净山东麓,快场村,古时候,这里是梵净山东大门的聚集地和繁华一时的市集,如今,曾经的喧嚣已被青翠的山林掩盖,每年春天,这里植被繁茂,鲜花盛开,身处梵净花海中的快场村村民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掌握了和中华蜂的相处之道。春分时节,村民准备把蜂筒重新打理一番,再放到山里引蜂筑巢。峭壁之上是人类不易到达的险境,但这里阳光充足,被风避雨,是野生蜂源喜欢的地方。守着梵净山的花香,期待着自然酿造的蜂蜜。万物共生,大自然总是眷顾那些善良且勤劳的人们,上天把梵净山这颗绿色明珠赐予了梵净山民,梵净山同样也没有辜负人民对于这片土地的守护。

梵净山西麓,团龙村的茶山又到了采茶的季节,一大早,采茶队上了山,团龙村的茶生长在梵净山麓海拔米的高山茶园中,全村多亩茶树的母树都是来自山头的古茶树群,在团龙村与古茶树相依相伴的年历史中,团龙村柴氏家族所制的绿茶,在明清两代赢得了团龙贡茶的美誉。虽然柴恩雄种植的这片茶园和现代茶园不同,茶园不大,产量也少,但柴恩雄和他的族人们相信梵净山恩赐的每一片茶叶都值得珍惜。

在技艺的传承中,柴恩雄和族人们就仰赖于这片神奇的叶子,每一片茶,柴恩雄都要亲自分拣。这不仅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等到月挂树梢,茶青湿度正好,柴恩雄丢掉困意,连夜炒制新茶,撒入茶青,快速翻炒,茶青高扬,水分蒸发,青草味消散,茶香味聚拢,一片小小的叶子,生于梵净山水之间,淬炼于火,蜕变为茶,最终在与水的相遇里,绽放出最美的光华。第一杯茶,柴安雄总会留给自己,这杯带着春天滋味的香茗,撩起了生活的甘苦,家族的记忆。回味的是,青山碧水中的草木之道,是人与自然的生命故事。

自古以来,居住在梵净山周边的人们就在森林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寻求平衡,最终找到自己独有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梵净山往东北延伸,海拔逐渐从米降至米,山势的落差塑造了深深的沟壑,也造就了响水洞瀑布群。沟壑之上,响水洞村的先民们把农耕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依托山势地形的变化,塑造出黔东大地最美的曲线。

一个利用瀑布飞泉构建的生态灌溉系统,浇灌着11个苗族村寨世代耕作的响水梯田。五月是响水梯田的插秧季节,奔涌而出的泉水终年不息,正好满足水稻的生长所需,抛秧、插秧、放鱼,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稻鱼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自上而下的天然灌溉系统,将森林、峡谷、泉水、梯田、村寨奇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田园画卷。顺应自然才能充分的利用自然,这是梵净山地区各民族的生存之道,也是人地关系的和谐之道,耕植种养、安居置业,无不遵循。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有山必有庙,有了庙,山便有了灵气。七月的亚热带温湿季风为梵净山带来了大量的降水,天庆寺掩藏在高大的林木之间,为梵净山带来古朴的禅意,雨过天晴,僧人挑上木桶,穿过林间,准备到来木泉边,打上一桶好水,来木泉的名字和天庆寺的历史一样悠久。从康熙年间,人们就把来木泉作为梵净山的名泉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的水质清冽甘甜,还因为它孕育出梵净山独有的舌尖记忆—金豆腐。

对于金豆腐的制作,作为发源地的天庆寺最为出色,年近七旬的释果智已经将这项技艺修习得挥洒自如。每天傍晚,他将金厂河边的优质黄豆置于泉水中浸泡,经过一整夜的时间,黄豆开始在狭小的容器中逐渐膨胀,外衣脱落挤满了每一寸空间,次日清晨,悄然响起的石磨声迎来了天庆寺新的一天,发胀的豆子经过碾压、过滤、文火烧沸、陈年酸汤入浆、凝结、逼干酵水、挤压一系列传统工艺,终于出锅,从瘦小的黄豆到白净的豆腐,这出变形记在来木泉的水里,在天庆寺僧人的手中,终告完成。

水能滋养万物,也能塑造灵魂。一山一寺,一眼清泉,一碗豆腐,连接起人与自然的诗意栖居,梵净山水养育的不仅仅是九十九条溪流中多样的生物,还有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十月,梵净山表演歌队的吴秋月有些忙碌,正值梵净山旅游旺季,她和她的表演歌队以动人的天籁向游客们讲述着这里的山水故事。寨沙侗寨是距离梵净山景区东大门最近的一个村落,数百年来,侗寨里的祖祖辈辈悉心守护着梵净山的一草一木,如今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寨沙侗寨,正成为火热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年,在外工作的吴秋月和杨旺回到寨沙组织起了侗族歌堂。

从小在民族村落长大的吴秋月,深谙音乐与大自然的交流方式。山间的虫鸣,河边的鸟叫,她都能用甜美的声线展现出来,一唱一和间与寨沙的古树林木融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吴秋月的歌队又吸收了不少演员,她希望通过这种歌唱和表演的方式,将梵净山的美传播出去,让每一位游客都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她相信大家都会明白,人类只有在自然的庇护下,才得以繁衍。珍惜世间最美的乐音,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朝暮星辰,歌声依旧在山间萦绕,河水依旧静静的在寨沙侗寨前流淌。人们在相依相守的田园中,尽情的歌唱,歌咏他们与梵净山水一脉相传的生态历史。

自梵净山进入人类视野以来,就被世代尊崇。最早它是《汉书.地理志》中的三山谷,在明代,它是佛教僧众心向往之的梵天净土,清代以来,梵净山周边生态环境遭到大肆破坏,梵净山成为大量珍稀动植物最后的栖息地,直至新中国的建立,梵净山终于得到有效保护。

从年,梵净山成为林业部天然森林禁伐区,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60余年保护史是梵净山得到最严密保护的历史时期。

年7月2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标准,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梵景山由此被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梵净山遗产地面积达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达平方千米,包括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核心区以及东北部国家公益林三个区域。贵州对梵净山数十年来的全力保护,最终为全人类奉上了一份共同的自然遗产,绿色的心灵家园。

自梵净山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游客争相前来打卡,这是梵净山历史上最为世人所瞩目的时代,但也是人类活动管理越来越严苛的时代。梵净山允许游客活动的范围仅限于遗产地面积的2.11%,每天能够进驻的游客被限定在人以内,从昔日高不可及的神山仙山,到今天普通民众的绿色家园,再到整个蓝色星球的天空之城,梵净山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共同追求的心灵净土,也正在为世代守护它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馈赠。

与自然万物共赴命运,与森林树木同历春秋。它们是万物之灵,也以自然为尊,梵净山地区多元的文化与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耦合为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它们多样并存又和谐互动,共同谱写了梵净山多彩的人文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频共振,唱响梵山净水的生命弦歌,物我相融,山高水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