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东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由大文豪陶渊明所作、人人耳熟能详的文字讲述的是武陵地区的世外桃源。在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之后,诸多文人竞相吟咏桃花源式的武陵源。李白写下了:“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王维则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王安石在《径暖》中写道:“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这些赞美并非文人们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在湖南与贵州交界的武陵地区不仅美丽而且神秘,且确实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先民过着渔猎生活,留下的诸多石器为人们揭开人文历史的序幕;这里是水稻栽培的发源地,有着华夏古老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人类出现语言以后,苗族的蚩尤后裔和土家族的廪君后裔把这片巍巍群山称为“武陵山脉”。
武陵山脉的主峰是梵净山。在唐代以前,梵净山被称为“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因佛教兴盛、寺刹林立,是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
梵净山
原始洪荒梵净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大约在14亿年前抬升为陆地。这场数亿年前的地质运动,让梵净山巍巍屹立于广袤的喀斯特地区,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穹隆状孤岛式山峰,也因此其核心地区与四周、山上以及山下的地貌景观有着鲜明的不同——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
同时,由于它极其古老,至今仍孑遗着万至万年前的珍稀物种,并且有多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梵净山海拔米,从海拔米左右的山麓地带到海拔—米地带,主要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是梵净山森林的精华所在,其中有不少仍处于原始森林的状态,植株密集、林内阴暗,生活着众多的珍稀生物;海拔—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米则为落叶阔叶林带。在这里,很多树木的直径达到了1米以上,并且世界上共有1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在梵净山就有13种。
梵净山植株密集、林内阴暗,生活着众多珍稀生物。
茂密的原始森林让这里的动物繁衍昌盛。梵净山中有多达种动物,脊椎动物就有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存约只,被誉为“梵净山精灵”“地球的独生子”的黔金丝猴全部生活在梵净山的密林中。此外,还有熊猴、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锥、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13种珍稀动物。
被誉为“梵净山精灵”“地球的独生子”的黔金丝猴。
梵净山不仅地质古老,它的文化同样悠久。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到了汉代则属“武陵郡”,《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此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自唐代起,佛教传入梵净山。自此时起,无数能工巧匠汇聚于此,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组成的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闻名遐迩的“古佛道场”的地位,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并成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道场。
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当时的贵州巡抚郭子章撰《黔记》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也正是这段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为苍茫的梵净山披上了肃穆而神奇的色彩,也留下了老金顶和新金顶的奇观。
青出于蓝梵净山有三座金顶:老金顶(月镜山)、新金顶(红云金顶)以及凤凰山金顶。凤凰山金顶是最高的,海拔米,由于道路久废、森林茂密,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一般游客禁止前往。所以,新旧两座金顶就成了梵净山最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