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disease/a_6233597.html

/08/06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

词.[西江月.在贵州施洞苗寨]

浣女河边结伴,酒旗摇摆随风。这山这水这风情,醉了旅人心境。寨外水牛水鸟,楼边渔网渔翁。那街那巷那龙舟,都入客居轻梦。

贵州施洞苗寨?这么陌生的名字?就连带我们的贵州十大名牌导游臧秀娟也说没去过,可见我们的采风线路并非旅游。我们不是旅游的,我们是超级发现者,我们是超级摄影旅行者。

《施洞镇清水江》

施洞苗寨北距著名的镇远古城35公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北边的一个苗寨。没人听说过施洞苗寨,是因为它被黄果树瀑布、西江苗寨、黔东南、小七孔、黔西南、梵净山的名气给淹没了。贵州省为了给世人掀开施洞苗寨的面纱,曾经以省政府宣传部的名义,在央视介绍施洞苗寨,并带去了施洞苗寨的苗族歌舞。贵州省会把一个没啥推广价值的苗寨在央视上推广吗?这背后一定是一个未知的精彩。

崎岖的乡村道路,几乎没有车辆,司机不停地看导航画面。车停在施洞苗寨的一个简易停车场,停车场里没有一辆车,不用说这施洞苗寨里一定是没有一个游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机应我们的要求,离开停车场继续向前行驶,穿过苗寨的街道,闪过寨子里不一样的人文风物。不明白路边为啥闲置一处处上档次的接待酒店,好像还在建设,就像憋足劲要迎接什么大型的活动。

车停到了施洞清水江大桥的桥头。桥头停车场很大,就感觉这里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一定是人满为患的。

本文作者拍摄

我们走上绕寨而流的清水江施洞大桥,看见江两岸苗寨民居鳞次栉比,碧绿色的江水蜿蜒流淌,江面有80余米宽,倒影两岸青山,几只木船假寐在岸边,没有一点声音,一幅安静的自然画面。桥头的村子叫白枝坪,是施洞镇的一个下属自然村,看不清楚村子里的景象。

我和队友们走进村子,村头一棵大榕树,有几百岁的树龄,树下有一碑刻“施洞红军渡”。碑上文字记述,当年红军长征曾在这里渡清水江去遵义的。

村里人家沿江而居,房屋都是木头建造的,家家生活原生态,农具就放在厅堂一侧,辣椒挂在门窗上。女人典型的装束是头上都有饰品,挽起发髻,横插一根龙形银簪,下垂一个银圈,就是在这夏季穿衣服比较简单,这样的头上饰品也不会减少。她们愉快地与我们的队友合影,笑容那样自然平和。还有一个老男人主动与我们攀谈,介绍此地赛龙舟的盛况,还说自己曾参加县里运动会,得过名次,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

《坐在龙舟上的村民》本文作者拍摄

在河边廊棚里放置一长长独木,被架起,有十几米长,很神秘,看样子这长长的廊棚就是为保护这棵独木而建造的,还有两棵稍短的独木整齐摆放在一侧,好像都是倒扣的独木舟,有几个村民坐在上面闲聊。

经过询问才知道,施洞是黔东几个县赛龙舟活动的中心,每逢龙舟节日,这里便云集四方百姓,连续数日人山人海,盛大的赛龙舟活动使得施洞远近闻名,但是平日里就平静的只有鸡鸣犬吠。

《独木龙舟的底部》本文作者拍摄

眼前这条如此保护的独木就是著名的施洞独木龙舟,真是开眼啊,独木的祖传龙舟,木质发亮,两端用铁箍加固,毫无变形,毫无腐朽。龙舟竞赛时,两条辅舟固定在主舟两侧,以保持平衡。施洞的龙舟与全国各地的龙舟不同,它是古老的独木龙舟。是否别处还有如此放置的龙舟不得而知,应该是还有,因为一个龙舟谈不上竞赛。

向下面江水望去,有几个村民在江水里洗衣服、游泳,那江水透视度极高,蓝绿的颜色令人喜爱。我们走下去左右一看,才发现远处的大桥底下有几个孩子在光屁股跳水嬉戏。

不由分说,我以最快的速度换上70-长焦镜头,打开连拍模式。

本文作者拍摄

还没靠近孩子,我就开始拍摄,孩子们在江水上腾空翻越,搞笑的入水姿势令人忍俊不止。我怕我的出现影响孩子们的发挥,主动与他们打招呼,以表示我也是个玩孩子。真是难得的场景,宽阔江面,三个小男孩光屁股以各种姿势在岸上向水里冲去。看见我在拍摄他们,表现得更加起劲了。

我鼓励他们一起并排站好,用助力跑同时入水,我反复为他们喊一、二、三,开始!结果仰面朝天,江面上只露出六只腿和小屁股。

我喊他们过来,看看自己在相机里的影像什么样,把他们乐的指指点点,又跑回去继续操练。

同行队友拍摄

这么深的江水,没有大人看管,也不用专门学习游泳,这就是他们的童年,云贵高原上苗族的孩子。我想起城市里的孩子在游泳池里带游泳圈学游泳,被教练喊“哪个家长再心疼孩子就退学吧!”多希望我们的孩子也如此放养,别再圈养了啊。

突然,我面前跳水的小孩只剩两个,有一个不见了,我被这种场景震惊了,出事了?没想到那一个潜泳到大船底下去了,在那条大餐厅船的那头露出了小脑袋。哎,可受不了了。在家带孩子最怕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不见了。

“几岁了?上几年级?”我蹲在船上问他。“8岁半,再开学上3年级”那孩子说完又潜入水中,不知道去了哪里。

真想和他们再一起多呆会,因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间原因,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们,听见他们远远地喊,这次照得怎么样?这次照得怎么样?我挥挥手,真觉得有点辜负他们,那么天真的孩子。

本文作者拍摄

施洞镇是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前沿,镇上文化建筑历史悠久,姊妹节、赛独木龙舟、苗族古歌,刺绣、银饰品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除的婚嫁习俗也令人不可思议。聘礼是银子,不便直接送银子,而是送同等重量的鸭子以表示银子重量,女方接受聘礼要当众过秤,高声唱礼,以在乡邻见证下确认聘银重量。银饰传女儿不传儿子,住房传儿子不传女儿。因为婚嫁习俗,第一个孩子都不是男人自己的。没有对于非,也与道德无关,存在就是合理的。施洞镇浓厚的苗文化遗留,是贵州后起的对外旅游亮点,各项修旧完善正在大规模兴起。我们没有看见施洞镇的全部苗文化人文建筑,也没遇上它众多的盛装民俗节日。只看见它其中的一个白枝坪村,这个村是独木龙舟竞赛地,风光很美。行走穿过这个村,前面就是施洞镇主街。

我没想到,贵州黔东南施洞苗寨打动我的,竟是这几个孩子。我们的车都开动了,那几个孩子还在那跳水,丛山峻岭,一条大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