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青春痘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145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85.html
提问:你知道下面两张图上是什么吗?野草?苔藓?蘑菇?正确答案是“地衣”!地衣非常小,像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一样,因此也叫“石花”“石霜”,它是由一种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联合,形成的复合生物或互惠共生生物体,如果不仔细观察,极易被忽视,或者被错认成普通的苔藓。然而,就是这样微小的小家伙,却有人愿意以它为终生的专业,潜心研究一辈子。在魏江春和同事们就此研究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地衣”们,从未被如此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过,现在,地衣有了自己的“传记”和“家谱”,而这本“家谱”的撰写者所研究的地衣专业,曾经是一个无比冷门、寂寞的学科,50多年前,全国从事地衣专业研究的只剩魏江春一人,魏江春是谁?他为什么要研究地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来讲讲中国地衣学科开创者的故事。
02:00全国只有一人的专业
有多寂寞?
魏江春出生于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出生于祖国“国破山河在”的时候。20岁时,魏江春考上了当时的西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年,为了填补我国地衣研究的空白,他被派往苏联学习地衣专业。(前排右二)
当时,中科院正筹办真菌研究所,缺了地衣真菌专业这一块,真菌研究就不完整了。带着一张白纸和填补空白的决心,魏江春来到苏联,留学四年后,带着一本学位论文归国。作为全国仅有的一个地衣专业学生,魏江春面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第一次”,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前辈、同门可以解惑,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魏江春一手“拉扯”大了一门学科。一寸一寸地看
一张一张地写
学成回国后,魏江春又“跑了出去”,到全国各地进行野外考察,哪里险峻、哪里难走,哪里就是他的目的地。野外山路本就充满危险,地衣还十分微小,魏江春就趴在地上,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找。短短几年的时间,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云南玉龙山、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等等地方,都被魏江春看了个遍。年,珠穆朗玛峰也迎来了这位客人,魏江春背着简单的一袋干粮,爬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扎营,干燥、低氧的环境,让他此生难忘,嘴皮子粘在一起,每天都是血淋淋的,“跟涂了口红一样。”好在魏江春的辛苦没有白费,在珠峰上,他找到了“珠峰石耳”,一个此前世界范围内从未被发现的地衣品种。发现新品种,可以说是科研人员心中至高无上的快乐,但这之后,分门别类、归档记录、整理成册......这些听起来很“枯燥”的工作,魏江春一干就是几十年。“我不觉得枯燥,我是很如饥似渴地要去做。”他用了几十年,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地衣标本室,存放着10万余个中国地衣标本,密密麻麻的柜子里,塞满了魏江春为地衣写的“身份证”,每一个地衣品种的名称、分布、特征......每一个字,都是他仔细核对后亲手写上去的。一张一张的卡片,就这样填满了一个学科的空白。孤身奋战只为地衣
值得吗?
有人不理解,不就是和苔藓差不多的东西吗,地衣到底有啥好研究的,值得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投入一辈子?这个小玩意,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关系很大吗?其实,地衣的研究非常重要,甚至可能关乎人类未来的命运!前不久,“祝融号”在火星上又有新发现,引发了关于“移民火星”的畅想和讨论,如果有一天人类要移民火星,谁会是那个探路者?没错,就是地衣。在年欧洲宇航局的试验中,历经真空、温度变化、失重等考验后,地衣成功在太空下存活,并且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衣太空生存试验”。除此之外,地衣也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魏江春发现,沙漠地衣中有16种“沉默基因”,这些常规条件下不表达的基因,在他看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命资源库。从一个人
到带领团队领跑世界
这个20多岁就投身地衣事业的科学家,今年已经91岁了。他的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条路上孤独地前进。年,一直陪伴左右的妻子也离开了他。让魏江春再一次感受到了时间紧迫。即使他已经亲手建立起中国地衣学科体系,即使他笔耕不辍,撰写了《中国地衣志》《中国孢子植物志》,供后人参考,他仍觉得不够,还有太多地衣未被发掘,还有太多疑问尚未解决。好在,现在魏江春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曾经全国只有一人的专业,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有了更多后生的加入,成了一个领跑世界的专业团队。“我们现在在创新领跑这几个项目里头,在世界上都是属于领先的,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地衣里的“地衣酸”,可以把岩石化为土壤,成为草木扎根的“地基”,魏江春也是如此,将一片贫瘠的科研空白之地,培养成硕果累累的良田,哪怕衣衫褴褛,哪怕前路坎坷,也要当好开路破题的排头兵,这就是魏江春,真正的“孤勇者”。来源:央视网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