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盘踞渝湘鄂黔四省,晋有《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描写,可见武陵之景,自古已是仙境。其主峰梵净山卧于贵州省铜仁市,不仅有“贵州第一山”、“武陵第一峰”的美称,还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其“禅雾入幽谷,佛光上苍岩”之景,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
我们慕名已久,终于在这个假期得以一见。选在一月去梵净山,是不明智的。这时正是淡季,山顶常年雾气缭绕,又因其海拔较高,霜冻现象十月便会出现。因此在到达之前,我们一行都无法确定能否攀爬,又恰逢年关将至,山脚的侗寨更显冷清,不必说篝火共舞,就连营业的店铺也寥寥无。
也算是有些遗憾。但这片大山深处的仙境,好似只有我们一般。抵达梵净山只有汽车这一种方式,从铜仁下火车,一群学生只能四处转车,但这并没有浇灭青年们征服奇山的热情,舟车劳顿之后,我们毅然决定徒步上山。一月的贵州难有日出,阴雨连绵,好像这里的山,再好运便是多云,透露着忧郁。
未曾考察过天气的我们,竟也十分好运地遇到了温暖而难得的阳光,滋润着山腰的雾凇,让人忍不住想探寻。一万级台阶,若乘坐索道至六千级之处,往上走才是著名的景点,但商议之下,我们还是踏上了第一级。前两千步最是陡峭,石阶窄而高,许多地方有栏杆帮助攀爬,虽不及华山之险,但走不过百步。
气息便开始变乱,望着无尽的路,只留一声叹息,并不多言而浪费体力。沿途都是青绿,千种植物让人眼花缭乱,不禁感叹这物种“基因库”诚不欺我。虽未得黔金丝猴和珙桐一见,但这世界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即使冬日也如春夏一般郁郁青青,竹叶隐于树林之间,担得起“近山褪俗念。
唯有竹声喧”的赞颂。行至两千步时,已见疲累,但这两千步至四千步之景,更为精彩。抬头可见雾凇盘于山腰,随着脚步和太阳升起,它在靠近,也在减少,像是远方的号令,催促着我们。也正是因为海拔的升高和丛林的遮挡,这一阶段的路最是艰难,我们不得不紧抓着扶手,用鞋底不断破冰。
走得小心翼翼,也同样印证了“如履薄冰”之难,稍不留神,身后的阶梯便敞了怀抱。幸运的是,阳光逐渐将薄冰融化,但那片雾凇美景亦在融化,冰粒在头顶兴风作浪,颇为狼狈。取下竹叶上的冰,含在嘴里,是意外的甘甜可口,我们不禁放缓脚步,欣赏这份礼物。行人至少。
沿途还有索道上的游客向我们打招呼,有些惊叹于我们选择的道路。的确,五六个小时不断踏上台阶,若是旺季前来,虽然没有冰上的危险,但也没什么时间欣赏美景,只看得人们的后脑勺晃动摇摆,也没那么美了。四千五百步处有一个补给站,是住在这里的居民开的,这一次歇脚仅仅意味着半程。
而接下来的路走得更难。这一部分基本没有扶手,只留孤单的台阶,我们必须要将行程提速,但冰还未化足,体力的消耗实在考验毅力。整段路程经历了无数个疲劳点,而这一部分几乎都踩在疲劳点上,我的伙伴槊江体力依旧,一路唱着歌鞭策我,这才让我撑到了索道站,得以歇息。
登至索道口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额头上流的汗都结了冰,和此处的景倒是绝配。云海雾缭,此点的温度虽很低,但又不同与往日,云雾竟然散开,俯瞰时仍有青翠入眼,自是梵净山“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此处看得愈加清楚。即便八月都难见的景,也是不枉此行。
再上,便是绝景“蘑菇石”,因其形似蘑菇而得名,日落之时或有“衔日”之景。这亦是梵净山最著名之处,成为了它的标志。而我感叹鬼斧神工之余,更惊异于云海之景,风云变幻,绕山而动,宛如仙境,深吸一口,只余清新入鼻,一切皆为虚幻,“梵天净土”之名,实不虚传。
几小时运动带来的疲惫都在减轻,心率不禁放缓平和,浊气在消散,即使几千年来无数人攀登,也没有扰了它的沉静。不远处两座金顶相望,我们一时不知选择那边。老金顶历史悠久,香火不绝,而红云金顶最是险峻,有一段近乎垂直,只能依靠铁链上行,颇具挑战力。
但我们还是想感受先人们最先征服的这座山峰,放慢脚步,往老金顶去了。逼近傍晚,幻境又开始萦绕,气温降低,使云海在岩石之间碰撞欢舞,人仿佛化身白衣神仙,腾云驾雾。这一段又多段岩,岩石被完美切开,有的围绕成洞天,有的许多铁链固定,艰难而上,此时已不觉疲劳。
只有安静的心缓缓跳着,折服于这般美景。最终登顶,仍可见对面云海中的红云金顶,相映成趣。站在山顶,心中并无想象中壮志凌云之情,梵净山好像是天,也是地,只留得平静回荡,也不觉征服了这一万级石阶。没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远眺也许可用佛语那句“不可说”来形容。
而又并非低气温让你迅速离去,只是你像不小心闯入的人,自觉悄然离开,生怕惊扰了群山。于是云雾中乘坐索道下山,山脚在望,已是梦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