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梵净山作为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明朝佛教圣地,如雷贯耳,同行者也不断说着网上视频的种种,但是我丝毫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可去可不去。原因有二,首先,听说一万多级台阶,为节约时间,驴头老大决定大家都坐缆车上。徒步走惯驴道,不喜欢坐缆车和爬楼梯,心里本能的抵触。其二,不是佛教徒,怕轻易冒犯“古佛道场”。不过,入乡随俗,随大流呗,在热心同伴的建议下,提前三天网上预购了门票,结果却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早上六点多去景区,就安排起了长龙,半个小时过去,纹丝不动,龙的前面部分却变得越来越臃肿,再看墙里,蜿蜒崎岖的队伍不知道绵延多少个弯道,各个时间段持票者都在排队拥挤,只要检票都能进去,不知道早上7点和11点不同时间段的票有啥区别和意义。听说排进去是坐景区小交通到达真正的景区,每辆车限载18人,然后再排队坐缆车上,到头,你以为就登顶了吗?非也,还有多级台阶等着你去攀爬。总之,排了四个多小时队,还不排除自己加塞,才买到索道票。漫漫进景区路,何修远兮?
开始登山,前后都是人,起初台阶木质台阶比较宽,转弯处也设有排椅可以休息,景区音响不停提示关怀游人,越往后,台阶越陡越狭窄,仅容一人。而且天雾蒙蒙,啥也看不见,只有闷头上山,期待上去后可以烟消云散,看到周围美景。怎奈,天公不作美,不能如愿,上到海拔米的老金顶,四下张望,白茫茫一片天地真干净。还好,路过蘑菇云和万卷经书时随意拍了几张照片。景区介绍,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归来,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佛,小白龙马失前蹄,撇下一叠经书,经书落地生根,成就了今天梵净山一绝,万卷经书。或许,冥冥之中,佛菩萨感念我们辛苦上山,让我们在这些无字真经中悟到点啥吧。
老鹰石
蘑菇石
万卷经书
一个小朋友下金顶时,走不动,有点懈怠,蹲着前行,老大说,是不是男人,如果是,就站起来往前走,怎么可以蹲着行。被老大一激励,小朋友忽然精神抖擞,不但站起来,还冲在了我们前面。晋城的姐姐跟他聊天中,得知他一个人上山,家人留在别处,就主动给他手机,让他跟家人报平安,并且告诫他注意安全,不要随意乱跑。这次登山对小朋友来说会是永久纪念吧,总有些人和事会不经意间影响和帮助到别人。
老金顶下来,转登新金顶,也就是红云金顶,又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排队,或许受了万卷无字经书的教诲,之前的小焦虑没了,回头站看对面山峰云起云落,也是别有意境和情趣。一会儿云雾从右侧山脚升腾,霎时雾蒙蒙一片,一切都隐藏在浓雾里,一会儿云雾渐渐散去,青山隐隐,那些标志性的山体逐渐明朗起来,轮廓分明,拜佛台小到如同一本书大小;弥勒佛道场“承恩寺”红墙灰瓦清晰可见。云雾变幻莫测,我心安然不动,只管默默观景。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我们没有他老人家大度包容,至少可以安于当下,享受眼前。
终于登上红云金顶,没有激动、没有欣喜,四下环顾,依然白雾茫茫,啥也看不到,亦无懊恼,唯有平静。
下山容易很多,坐到出景区的车上,有小伙子说,梵净山之行晕晕乎乎的,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人说看了个寂寞,有人说徒有虚名梵净山。我想此行也许就在于磨练心性,修养自我吧。朋友看我发朋友圈的梵净山图片后,发评论说,层层叠叠,一页一页积累,就是成长!深刻,佩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