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的生态屏障。复杂的地貌和良好的生境,为植物的生长演化和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
自然保护区里的神奇动物,有的静静坐在层层叠叠的枝叶间,或攀爬于怪石嶙峋的崖壁;有的隐居在暗无天日的洞穴,或曳尾于深不可测的渊潭。而喀斯特森林里的植物,它们的叶片或许轻抚过恐龙庞大的身躯;它们的种子或许见证了欧亚大陆沧海桑田的变迁。
借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之机,这些神奇的动植物向世界提交了自己的“生态答卷”,向你展示贵州生态优先、逐绿而行的绿色崛起之路。
本网记者吴蔚李思瑾
黔金丝猴,是贵州独有的物种。
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海拔-米、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大约生活着多只黔金丝猴。——这一数据,采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
7月11日,贵州省野生动物与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年11月,贵州启动了有关黔金丝猴的科学研究,有关其种群数量、活动规律的最新数据有望今年内发布。
这种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灵长类动物很“拽”,总不愿与人类相处。
年,英国人布列里奇从贵州北部猎人手中获得一雌兽的皮张,且是一种没有文献记载过的动物皮张,他将其起名为白肩仰鼻猴。
从那以后,贵州成为灵长类学家探秘之地。动物学家、博物学家接踵而至,遍访当地村民,但所得到的信息都是断断续续的,一直无人亲眼看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在梵净山一带发现黔金丝猴的活动踪迹。
科学家们只能用望远镜观察,看到它们总是在树冠上游来荡去,便将其定义为典型的“树栖动物”。
梵净山金顶伍卫东摄
去年,为更好地观察黔金丝猴,贵州配置了“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
天,利用卫星监测竹林、松树林等,研究黔金丝猴的生活环境;
空,无人机配上红外线热成像仪器,观察黔金丝猴的运动轨迹;
地,布设红外线相机拍摄视频,可观察整个黔金丝猴种群的生活状况;
人,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提取肠道微生物,研究它们的食物。
通过红外线相机,科研工作者们发现,黔金丝猴并非树栖动物,它们之所以被“误会”,实际上是因为“胆小”。
黔金丝猴常在地面活动,搬开地上的石头,捡食散落在石缝中的植物种子和果实,当然也不放过石下的昆虫和蚯蚓,权当是为补充蛋白质而打牙祭。它们边取食还会边唱歌,用圆润细长的嗓音喊着“哦嗬”。
因为胆小,黔金丝猴曾被误会为“树栖动物”
黔金丝猴任何时候都处于高度警备状态,不论是休息还是取食,都有公猴巡视于林冠,注视着远达千米外的动静。一旦出现令它们不安的外来者,公猴会发出声音示警,猴群立即上树逃离。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跳跃起来时,它们的尾巴会帮助抓搭树枝,一跃可达两三米远。
黔金丝猴的嗅觉、听觉非常灵敏。进入森林的科研工作者若使用人类工业社会生产的牙膏、香皂、洗发膏、防晒霜等物品,它们在米以外都能嗅到。
冉景丞曾根据监控视频,推算出黔金丝猴的迁徙路线,提前一晚进山半匍匐于杂草丛中。天快亮的时候,猴群出现了,目测大约有40多只。他兴奋地屏住呼吸,探头查看,但还未来得及完全起身,猴群又迅速上树消失在密林里。
一审:曹轶
二审:黄桂花
三审:王幸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