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以“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 永葆多彩贵州神奇魅力”为主题的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贵阳筑城广场举行。   

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次互动旨在展示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等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和价值,增强公众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承载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我国自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贵州从年启动申遗工作至今,已经18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年荔波申遗成功,年赤水申遗成功,年施秉申遗成功,年梵净山申遗成功。目前,贵州省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

活动现场,主办方用展板展示、视频宣传、问题抢答、发放文化产品和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立体宣传贵州“荔波喀斯特·地球绿宝石”“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丹青赤水·康养福地”“水墨云山·中国施秉”等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相关情况和自然美景,并向参观群众普及世界自然遗产地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   活动展示贵州自然遗产资源丰富多彩——   荔波喀斯特展现了峰丛地貌和峰林地貌之间的地貌变化与演化,发育了无数高大的喀斯特锥峰、漏斗、地下河及洞穴,为展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的典型范例。这里动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种脊椎动物、种植物、包括多个地方特有种及许多濒危动植物。   赤水丹霞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高原的剧烈抬升与流水的强烈下切造成了地形的巨大反差。这里发育了最典型的阶梯式河谷和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成为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遗产地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   施秉喀斯特是世界少有的发育在质纯、层厚、年代古老的白云岩基础的壮观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白云岩是一种同时含钙和镁的碳酸盐岩,且与石灰岩(碳酸钙)相比更加难溶。施秉例证了白云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构造基础上亦能发育典型、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做出独特的贡献,具有极高的全球价值及世界代表意义。   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第10条标准(生物多样性),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梵净山生态系统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种植物和种动物,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唯一的栖息地和分布地,也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是全球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苔藓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希望增加这样的展览,既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对贵州的自然遗产资源做了很好的知识普及。”市民王贵华表示。活动现场,参观展览的市民还获赠了雨伞、扇子、帆布包等文化产品,为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到来营造出全民参与、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林业局主办,贵州省林业局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承办。活动将持续至6月12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