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江口县以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持续深化“民心党建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既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又让乡村越来越美,使广大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人在画中走
走进太平镇云舍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映出眼帘,为素有“云中仙舍”之称的云舍村增添了几分韵味。
这些美景无时不刻向人们诉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云舍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每逢节假日,到来云舍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穷山村成为城里人喜爱的‘后花园’。”云舍村党支部书记赵佳勤说。
党建引领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在促发展,落脚点在富民惠民。云舍村以“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旅游”为主线,通过旅游产业链打造,在丰富旅游产业文化内涵的同时,大力挖掘村内神龙潭、仙人洞、嘎麻洞等自然景观和土家筒子屋、古法造纸坊、民俗风情表演等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村党支部注重保护土家族民居的传统风貌和特色文化,还组建了三支‘半耕半演’民俗节目演出队伍,发展乡村旅游确实给村子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气。”云舍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骞如是说。
如今的云舍村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紧跟随,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凝心聚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仅年云舍村就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余万元。
近年来,江口县持续深化“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发展模式,先后打造云舍村、梵净山村、坝梅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寨,让“回望乡愁”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点。截至目前,全县有13个村寨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扶持就业创业余人次,旅游产业覆盖余户余人。
村在景中富
九月的江口,秋高气爽,风景如画。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以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沿着青石板路曲折徜徉,两旁依山傍水排开着几十座吊脚楼山庄民宿,也正是一家家的山庄和一排排的民宿,让这里的村民都走上了致富路。
“背靠梵净山,门前太平河,现在村里上上下下都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每逢节假日人山人海、游客爆满,生意好得很。”太平镇梵净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华高兴地说。
为全面提升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吸引力,梵净山村还通过支书带头、党员助力、群众参与等方式,运用抖音、微视频、朋友圈等媒介,宣传乡村体验式旅游,主动为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代言”“带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截至目前,村里发展特色餐饮56家、民宿客栈21家、旅游商品店10家、酒吧6家、演艺场所1处,旅游从业人员达余人。
铜仁游客杨美玲说:“寨沙侗寨晚上节目非常丰富,民俗歌舞很有特色,来到这游玩,很享受这种感觉。”
近年来,江口县紧扣“一地三区”奋斗目标,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多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各景点升级打造集“夜间购物、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文旅消费集聚区,促进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后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寨11个,创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0个,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3.16亿元。
心在云上游
在太平镇梵净山村白杨坪组,十几栋土家木楼分布在竹林丛中,阳光从云的缝隙间投射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恬静安宁。
由于村里耕地少,又受到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不断有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寻求发展,白杨坪村也失去了昔日的热闹。
直到年5月,江口县人民政府与广州翁台酒店管理公司签订《江口县“群山之心”诗歌精品民宿建设项目合同书》,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村民空置的旧宅被盘活,白杨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曾经被冷落的小山村日渐恢复它昔日的热闹。
“在改造前期,村党支部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难题。”梵净山店总经理田群满说。
在党员民宿户的示范引领下,太平镇快场村、云舍村、寨抱村等村庄一批批精品民宿纷纷建成,不仅将当地的闲置农房予以开发利用,还将党建文化、民俗特色、旅游形象等相结合,实现红了党旗、活了民宿、旺了乡村。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下步我们将以民宿集聚村为依托,把支部建设与民宿产业结合起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太平镇党委书记贾小华说。
近年来,江口县把民宿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民俗等特色资源,加快推动民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集群式发展,为推进全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动能。
据统计,目前江口县已建成精品酒店民宿、星级旅游客栈、星级农家乐80余家,有床位1.5万余张,间接或直接带动近3万余人增收致富。(江祖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