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贵·阅多彩/
柒哥近日去编辑室“游览藏书”,抱回的一堆书中正好有两本与贵州申报世界遗产相关:一本是以“贵州申遗”为主线之一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荔波茂兰和樟江、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3处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过程;一本是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纪实的图书。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贵州省目前共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含黔南荔波喀斯特)、“中国丹霞”(含遵义赤水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含黔东南施秉云台山)、“贵州铜仁——梵净山”、“中国土司遗址”(含遵义播州海龙屯)。
“申遗”成功的背后,是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就自然遗产的成功“申遗”而言,它们凝聚的是历代先民们质朴的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众多科学家和专家学者,以及当地群众的努力奋斗。
《呼吸的大地》是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书中主人公常星玉的原型即是本书作者傅玉良。傅玉良在担任贵州省建设厅风景园林处处长和“申遗办”主任后的7年间,连续成功申报了荔波茂兰和樟江、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3处世界自然遗产,先后2次荣立省人民政府一等功,为贵州“申遗”倾注了一生心血。
小说以贵州“申遗”为主线,以主人公上山下乡为副线,写出“申遗”的艰难过程和许多人所不知的故事。多彩贵州大地的美,“申遗”的种种痛与乐……小说让我们在文字中触摸到大地的呼吸,追溯“申遗”的历史,感念那些为“申遗”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们。
部分目录
书中为荔波“申遗”多方奔走,却在前往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探访途中牺牲的林立教授,他在安顺考察时看见当地人在开山修路,停下脚步说:“老乡们,这路,你们不可以绕开这座山来修吗?你们看这山,它多可怜啊,一下就给切了半边。这山成这样你们不痛吗?我痛呀!”在林立教授眼中,大地是有生命、会呼吸的。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让大地的生命更长久地延续,也让这些遗产能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
梵净山有14亿年的漫长地质演化历史,历经了波澜壮阔的生物演化过程,被大自然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其同纬度地区大多为荒漠地带,而梵净山犹如遗世独立的生态孤岛,挺立在中国西南地区。
贵州省铜仁市从年1月正式提出梵净山申遗,年7月,梵净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着科学的严谨态度、生态为本的原则,“申遗”团队以短短5年时间,创造了遗产界的“申遗”奇迹。奇迹的背后,相关政府管理者、遗产专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
《梵天净土: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纪实》通过精美的图片、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梵净山“申遗”过程进行记录,旨在为“申遗”存史。
精美内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在《梵天净土: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纪实》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梵净山是铜仁市乃至贵州省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必将成为绿色经济模式探索的宝贵‘试验田’。在保护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提下,梵净山一定会给当地民众的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发展途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自然山清水秀,人民富裕幸福的理想状态。”
当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获得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