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丶珙桐
1.落叶乔木,高15-20米,稀达25米;胸高直径约1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幼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绿色,无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锥形,具4-5对卵形鳞片,常成覆瓦状排列。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阔卵形或近圆形,常长9-15厘米,宽7-12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急尖,具微弯曲的尖头,基部心脏形或深心脏形,边缘有三角形而尖端锐尖的粗锯齿,上面亮绿色,初被很稀疏的长柔毛,渐老时无毛,下面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粗毛,中脉和8-9对侧脉均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凸起;叶柄圆柱形,长4-5厘米,稀达7厘米,幼时被稀疏的短柔毛。两性花与雄花同株,由多数的雄花与1个雌花或两性花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的顶端,两性花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基部具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2-3枚,长7-15厘米,稀达20厘米,宽3-5厘米,稀达10厘米,初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后变为棕黄色而脱落。其它分布于陕西东南部镇坪、岚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农架、兴山、巴东、长阳、利川、恩施、鹤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门、永顺,贵州东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净山、道真、绥阳、毕节、纳雍,四川东部巫山,北部平武、青川,西部至南部汶川、灌县、彭县、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美姑、雷波、筠连,重庆南部南川,云南东北部巧家、绥江、永善、大关、彝良、威信、镇雄、昭通,广东省怀集县诗洞镇六龙的深山野岭里等地。
2.雄花无花萼及花瓣,有雄蕊1-7,长6-8毫米,花丝纤细,无毛,花药椭圆形,紫色;雌花或两性花具下位子房,6-10室,与花托合生,子房的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分成6-10枝,柱头向外平展,每室有1枚胚珠,常下垂。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长3-4厘米,直径15-20毫米,紫绿色具黄色斑点,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种子3-5枚;果梗粗壮,圆柱形。花期4月,果期10月。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米的润湿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珙桐分布区的气候为凉爽湿润型,湿潮多雨,夏凉冬季较温和,年平均气温8.9~15℃,1月平均气温0.43~3.60℃,7月平均气温18.4~22.5℃,年降水量~2.9mm,大于10℃活动积温.0~.3℃。珙桐分布区的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pH在4.5~6.0,土层较厚,多为含有大量砾石碎片的坡积物,基岩为沙岩、板岩和页岩。珙桐多分布在深切割的山间溪沟两侧,山坡沟谷地段,山势非常陡峻,坡度约在30°以上。在中国,珙桐分布广泛。“珙桐之乡”的珙县王家镇分布着全国数量众多的珙桐。
3.常混生于海拔~米的阔叶林中,偶有小片纯林。在四川省荥经县,也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珙桐林,达10万亩之多。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米处,还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自从年珙桐在四川穆坪被发现以后,珙桐先后为各国所引种,以致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珙桐是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作为西方人首次发现并命拉丁种名,大卫神甫也是为麋鹿命拉丁种名的人。年珙桐被引入欧洲和北美洲,成为有名的观赏树[4]。在国内珙桐也逐渐被引种到做为观赏植物。北京植物园栽培的珙桐[5],能正常开花。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大陆地区陆地栽培的最北位置。年4月,四川省荥经县龙苍沟乡会同该县宣传部、雅安电视台、荥经电视台在对龙苍沟乡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近10万亩珙桐群落,该消息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后经国内从事珙桐研究的权威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包满珠,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罗世家教授在专程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称,密集程度如此之高、面积如此之大的成片野生珙桐树,在国内尚属罕见。
二丶木棉
1.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稍耐湿,忌积水。耐旱,抗污染、抗风力强,深根性,速生,萌芽力强。生长适温20~30℃,冬季温度不低于5℃,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为宜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亚热带。生于海拔-1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也有栽培作行道树的。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在干热地区,花先叶开放;但在季雨林或雨林气候条件下,则有花叶同时存在的。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每月施肥一次。开花展叶期亦须一定湿度。成年植株耐旱力强,冬季落叶期应保持稍干燥。在潘市花市地区,木棉种子4月~5月成熟即可采收。由于种子含油量高,易变坏丧失萌发力,一般要求采后当年及时播种。苗床育苗采用条播和撒播,条播的行距20厘米,深5厘米,沟内点播种子。
2.幼苗高4~5厘米,有初生叶2片以上时,可移入营养袋,苗高40厘米左右可移植培育大苗。当苗胸径有1~厘米时即可嫁接。嫁接时间在攀枝花地区,宜选2月~3月份和6月~7月份嫁接木棉。2月~3月份气温回升快,木棉开始萌动抽梢,此时嫁接易于成活。4月~5月气温高,易导致接穗干枯。6月~7月份是攀枝花地区雨季较集中时期,气温有所下降,嫁接时应避开雨天。选择接穗从已开花的木棉母树上选择两年生的生长健壮、充实、芽体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年未花枝条作接穗。要求所选的接穗径粗介于0.17~1.2厘米,芽眼间距1~2厘米。采集的取穗条要立即剪去叶片,以减少枝条的水分散失,并将枝条用湿毛巾裹放于阴凉处,最好随采随用。接穗需要贮藏数日时可将其两端用石蜡封口埋于沙床,覆盖沙层厚4~6厘米,并注意保湿通风。木棉嫁接时采用单芽切接较好,试验发现无论接穗留几个芽,当第1个芽萌动抽梢后,其余芽眼萌发均受到抑制。嫁接时先削取接穗,方法是:在接穗上选定一饱满芽,并在反面下端0.15厘米处起刀削微带或不带木质部的长度为1.5~2厘米的平面,在反面削45°的斜断面,在芽上端1厘米处截断,接穗长度4厘米。对砧木苗要求在离地高15厘米处剪砧,在砧木平滑面纵切一刀,长度1.15~2厘米,微带木质部为宜,把削好的接穗插入嫁接口,使两边形成层对齐密接,接穗上端露白。
3.覆土2厘米,表土盖草,播后6~7天开始发芽,13~15天基本出齐。幼苗出土后及时松土除草,并适当间苗除草,注意病虫害防治。最后用塑料薄膜带由下而上捆扎密实,接穗芽眼处只包扎一层嫁接膜,易于嫁接成活后自动破膜。嫁接后的管理嫁接10~15天后即可检查成活情况。芽体呈新鲜状态,轻触叶柄即落表明成活;接穗变褐、叶柄不易脱落、手捏接穗变软表明嫁接未成活,应立即进行补接。嫁接成活后让接穗芽眼自动破膜。嫁接新芽萌动较慢,起初抽生的数片新叶都是粉红色,大约过2周~3周后叶色开始转为嫩绿并展开,当幼叶完全转绿展平后即可松去包扎的塑料膜带,以免影响新梢生长。但不能立即对嫁接口愈合处解绑,以保护接穗免受破坏对嫁接成活的苗木,要随时除去砧木上的萌芽,以便养分集中供给已经嫁接成活的新梢, 及时中耕除杂草和合理浇水,强调薄肥勤施,重氮肥。新梢多受叶甲类和尺蛾类植食昆虫危害,如桤木叶甲、黄连木尺蛾幼虫等。当少量危害时可人工捕杀,危害面积较大时采用化学防治:常选用80%敌敌畏或50%杀螟松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倍液,80%杀虫脒倍液等。采种:蒴果成熟易爆裂,种子随棉絮飞散,故要在果实开裂前采收。播种:春季3月份左右种入土壤即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