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这一山脉,拥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全是世界级奇观绝景。

中国14项世界自然遗产中,有3处(项)集中于同一山脉,且完全属于不同类型,诸多震撼级地貌奇观绝景,叹为观止。

哪条山脉如此神奇!

——武陵山

相对于中国诸多的知名山脉,武陵山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她却造就了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占目前中国全部世界自然遗产的五分之一。

这足以令人好奇和惊奇,凭什么是武陵山?

武陵山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地理范围从贵州铜仁地区向东北区域延伸至湖南、重庆和湖北部分区域。长度约千米,宽度约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

说它是山脉,并不像其他山脉有明显的线性展布主脊的轮廓。但可见系列走向大体平行的山岭脉络。山脉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山脉内多条大体平行的山岭,从卫星图上可明显或隐约可见十几条线性山岭轮廓,也大体呈北东向排布。

相对于我国诸多大型山脉,武陵山脉算不上大,甚至只称“武陵山”,不称“武陵山脉”,而且,与高大绵延的著名山脉相比,武陵山也不算著名。

然而,在武陵山区半径千米范围内,竟拥有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包含诸多地貌奇观、风景名胜,作为景区或旅游区,每一处都蜚声中外。

这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分别是(贵州)梵净山、(重庆)武隆山、(湖南)武陵源

如果在地图上每处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画上一“点”,三点连线,几乎是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可将之称为“武陵山脉世界遗产金三角”。

那么,是什么神奇力量,造就了武陵山世界遗产(奇观)“金三角”。

从“洲际”的大地构造尺度来看,武陵山大体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在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中心位置。

在板块运动中,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分别向亚欧板块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俯冲,形成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高原山脉;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形成中国东部系列北东向山脉和盆地,即新华夏构造体系。

三者的碰撞构建了中国地貌的基本格局。

武陵山,位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内,在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部。

从区域的大地构造尺度来看,武陵山受北西-南东方向地壳应力的挤压,形成轴向呈北东-南西向的褶皱带,成为新华夏褶皱带的一部分。

褶皱带为背斜(山)与向斜(谷)相间组成,地表部分经受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进一步塑造,形成今天(卫星图上)依稀可见的走向大体平行的相间山岭(轮廓线)。

因地壳运动的差异,褶皱山地隆起幅度不同,山地出露的地层岩石也不同。

在武陵山主要是(古生代)石英砂岩,有部分石灰岩;

在梵净山主要是古老(元古代)的变质的碎屑岩;

武隆山则是(古生代)石灰岩。

地层时代不同,岩石性质不同,造就的地貌景观也不同。

当然地貌景观不只决定于岩性。

武陵源地区的“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成景岩石是基本水平的石英砂岩,至少三个因素,是形成张家界如仙境般的峰林奇观绝景的决定因素

岩石:纯净的石英砂岩;

地层倾角:基本水平;

构造节理:发育垂直节理且密集。

当然少不了外力的作用:风化、侵蚀、崩塌等。

那么,既然武陵山是褶皱山,发生过大规模褶皱作用,地层均已发生倾斜,为什么还保存有水平岩层呢。

原来,武陵源区域正好处于褶皱作用的较弱部位,在大型向斜褶皱轴的末端,岩层受力作用相对较弱,没有发生明显倾斜,而基本保持水平。

另外,武陵源地区石英砂岩硬度大且具脆性,岩层虽未发生倾斜,但仍然受水平的地壳应力作用,而产生密集的垂直节理,垂直节理为峰林的形成(崩塌、侵蚀)创造了条件。

那些耸立如林,单体几乎上下一般粗、棱角鲜明的石柱、甚至头大身小的“悬浮山”、雄壮天生桥(天门山)、悬崖峭壁、幽深峡谷、高耸孤峰等地貌奇观,而且群体也特别巨大,是武陵山(武陵源)所独有,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命名的地貌类型。

不只砂岩峰林,还有喀斯特溶洞、漏斗、天生桥等地貌奇观。

其中包括世界溶洞奇观黄龙洞,被称为世界溶洞的“全能冠军“。

武陵源还有众多尚待探索的地貌奇观区。如鬼谷洞,长方形洞口“悬挂“在悬崖壁上,极少数探险者才能进入。当地探险者说曾看见里边的巨蟒;

另外一处神堂湾天坑,深达约米,几波探险队下去没有探到底。当地传说坑底有“千军万马厮杀声“的恐怖声音,附近山民“谈坑色变”。

传说归传说,武陵源这些罕见的世界奇观,是多个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唯一,世界罕见。

然而,同在武陵山,位于武陵源西南贵州铜仁的梵净山,却是另一种地貌奇观

梵净山处于武陵山的西南部,仅靠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属于武陵山地壳(垂直)隆起强烈地带,因此造就了武陵山的主峰。相对水平方向的地壳作用较弱,没有形成大规模褶皱,岩层也基本保持水平。

出露的地层是”古老的“元古代变质的碎屑岩。岩石性质与武陵源石英砂岩相比,韧性较好、硬度较低。而且节理发育强度密度不大。

这些因素,造成梵净山的地貌与武陵源”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截然不同,也形成了另一种奇观。

梵净山地区地层岩石虽是变质岩,但是由碎屑岩(泥岩、泥砂岩、砂砾岩等)变质而来,还保留碎屑岩的特征,仍然呈层状近水平分布,因此,梵净山地貌应归于砂岩地貌的一个类别。

梵净山最典型的地貌就是蘑菇石,高大石柱上顶着比石柱粗大的巨型石块,还略有错开、倾斜,屹立百万年而不倒。

形成机理与武陵源砂岩峰林相似,因成景地层岩性、垂直节理发育程度、环境气候条件(梵净山有第四纪冰川作用)等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另一种(峰林)奇观。

还有一处,就是重庆武隆山,是喀斯特地貌奇观群

武隆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一部分(作为世界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还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

同属武陵山,因处不同的大地构造区位和出露岩石的不同(为石灰岩),而形成了与另两处完全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武隆山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天坑、地缝、峡谷、峰丛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天生三桥和芙蓉洞。天生三桥即三座天然生成的石拱桥,雄险秀美,堪称世界天生桥奇观之最。芙蓉洞以竖井众多、形态完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竖井群,专家称芙蓉洞是”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

在武陵山外围不远处(直线距离不超过千米),北有神农架、南有施秉云台山、西有赤水丹霞,也都是世界自然遗产。

如果包括这三处,差不多中国一半的世界自然遗产集中在武陵山和周边区域。

这就是武陵山,是多么神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