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深秋和初冬,十一月不经意间走过,这几天的雾霾也随着轻柔的风飘去,正如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走进阳光明媚的十二月。

天很晴,天空格外的蓝,我们西安人把她称为西安蓝,清晨的空气略显潮湿。天黑得早,亮的相对较晚。七点钟的光景,曙光从窗户玻璃徐徐地洒进,遥望窗外,缕缕的白色云朵从眼前连绵而过。

新的一月,新的一天。初升的阳光的从窗外射入,暖暖的,窗外电厂的烟囱冒着白色的烟也理直气壮。毫无顾忌的直冲云霄。

依然是一个安静的早晨,我依旧趴在窗前看窗外的风景,窗外樱花树叶泛着黄色在树枝间婆娑,几片落叶依依不舍投向大地,小猫咪陪依然在身边假寐。凉风徐徐吹来,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恍惚间窗帘轻轻晃动,细心盘点,啊,这是二零二一年收官之月。

走过春夏,路过深秋,眼下正是冬日,今年的冬天暖气特别的好,这是我来古城三十多年享受最好的暖气一年。所以心情也就特别的好,就连趴在窗户旁都感觉到风的暖意。盘点前十一个月,也都是暖意慢慢,就连往日的那些思念也有弧度,也有深意,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想起做记者时编辑过一篇文章,今年冬季不太冷,或许就是此时我的心情。感觉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摄影采撷,满满的都是美景都是美眉。就连小小的阳台,也装扮的像意象幽深的院落,镶嵌在光阴里。我既是画中人,也是赏画的人。什么都老了,包括冬天的树。叶子呈黄绿色,少了新鲜水润,多了些花色,不是吗?你看,那蟹爪兰已经结满花苞,正要悄然开放。

凉台不大,但也是我的一角天空,从这里我可以看到楼下幼儿园孩子们的欢乐,也可看得到小区的春夏秋冬,看到叶绿叶黄,更看到风起云涌,看得到这画一样背后的光阴也看得到老人们越过河届,在象棋的冲杀中一个个面红耳赤,但又开怀。

记得有位作家写过住在城里的人想出去。住在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就是《围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被钢筋水泥束缚着身体,也桎梏了心灵。所以很希望和城外的人一样,有一个自己的院落,和自己爱的人懒懒的晒太阳。四面八方的风汇聚而来,拂过额前的发际,仿佛远古或森林深处的问候。好在我们古城很有底蕴,这些年建设的也好,不用出远门,满眼皆是风景。

我很流连古城,喜欢古老的光阴。所以,喜欢拍摄的同时,也喜欢在安静的凉台上打发寂寥的时光。凉台有春夏的气息,也有秋和冬的韵味,还有缠绵和沧桑的味道。一个小小的凉台就这样收容了一颗心,收敛了光芒。剩下的都是闲散而魅惑的气息。

想起戴望舒有篇散文描述的场景”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是呀,闲时坐在凉台上,或享受日暖,或感受雨水的声音,看月圆月缺,看天晴天阴,听听雨,看看风,喝喝咖啡,看花开花落,岁月如何老,天又如何老。何不乐哉。

如果冬天有什么让我心动的话,那就是暖阳中或雪后坐在凉台上翻阅照片,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每一张每一幅都是暖暖的记忆。看着这些照片,有一种妥帖的踏实和温暖,那是一种贴心贴肺的暖。

冬天来了,十二月份到了,又一年将要成为过去。回想这一年,就像一场梦,但我依然在梦里寻觅到了幸福的影子。五月里我去过贵州,看到了黄果树大瀑布,也见过甲秀楼,还有贵阳人眼里的白公馆,苗寨的风光既小七孔的风采,青岩古镇的故事,梵净山还有很多很多……

由于疫情,本着不远出的原则,再加上我们陕西旅游资源丰富,不出省甚至不出西安市,到处是风景。陕西小故宫,铜川城堡,宜君梯田,世博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还有国展中心的后花园……

芦花纷飞柿子红,红枫泛红银杏黄。我迷恋胡杨林,但我更喜欢灞河河中的胡杨,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不给国家和他人造成负担,不远游,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做好疫情防护,或许这就是一年中最大的收益。

展望新的一月,岁末年首,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拥抱新的岁月,踏向新的征途。疫情必将得到控制,新的岁月更加美好。回顾昨天,心中无悔。展望明天,初心不忘,收获满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