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记者:林佳艺
贵州交通广播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这个地方的山好、水好、空气也好,种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不错,地理优势非常好,所以我们招商引资,吸引老板过来带动整个村的贫困户、带动整个村的所有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在梵净山下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场,党委副书记施跃海一边指着大大小小的鱼塘,一边向记者介绍。
8月29号,“见证贵州改革开放40年——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第三站走进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冷水鱼养殖基地,本台记者探秘当地冷水鱼的致富经。
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贵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以及全国知名商业网站和省主要新闻网站、新媒体的30余名编辑记者深入贵阳、遵义、铜仁、黔东南等4个市(州)、9个县(区、市),对贵州的茶、酒、辣椒、水、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特色新兴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贵州改革开放40年来特色新兴产业建设发展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就亮点。
净河村里梵净山的水优于其他地方,水温稳定在18℃至22℃,水的溶氧度达到9.5%,是发展冷水鱼养殖的绝佳之地。中华鲟、鸭嘴鲟和三文鱼等对水质要求很高,净河村里冷水鱼养殖地里大大小小肥大的鱼正是梵净山水质优良的有力印证。
几年前,净河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如今的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已经惠及到大部分老百姓。数据显示,净河村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动全村户村民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村村民人均增收元以上。
如何拥有这样了不起的成绩,还得从四年前说起。年德旺乡通过招商引资考察决定在净河村发展冷水鱼养殖业,年,净河村通过“三变”改革,净河村生态农业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将统一经营的土地,水资源入股,将万扶贫资金投入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冷水鱼养殖,农民变股民,净河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全部入股参与冷水鱼养殖。
年10月冷水鱼养殖基地开工建设,占地亩,有68个养殖浴池和60个育苗池,于年3月建成,4月投放鱼苗养殖,主要品种有中华鲟、鸭嘴鲟和三文鱼。
“鸭嘴鲟一般长到七八斤到十斤大概半年多时间就能卖,我们通过联系商家实行订单养殖,主要销往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供不应求,不愁销路。”德旺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施跃海说,养殖基地每年可产商品鱼万斤,鱼苗万尾,产值达万元以上。
年底,半年多时间,通过实地养殖和经验总结,冷水鱼养殖因为前期投入大,每个入股村民分到元分红。“因为销路好,下一步,养殖基地还将进行大鲵养殖并启动占地亩的二期工程建设,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施跃海告诉记者。
“跟以前相比变化还是大多了,因为在这里不仅能带来经济收入,还能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现在只要孩子文化成绩不落后,我就是最心满意足的了。”据了解,家里的小孩去年刚上初中,上学期考试数学99,语文考了89,每谈到这里,60岁的净河村村民邓国杰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于他而言,每天的工作就是穿着湿漉漉的水衩,手里拎个塑料箱,穿梭在大大小小的鱼池间,照顾一条条中华鲟、鸭嘴鲟和三文鱼,每个月都有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到了年底还有额外的分红。
据介绍,现在养殖基地还打算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扩建,下一步还准备立足于梵净山脚下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人工养殖娃娃鱼。用养殖基地工作的村民们来说:“这里的鱼个个都是黄金。”
梵净山下鱼尾摆
致富生态双赢来
点赞,为他们加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