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多灵草,树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存在。
作为名扬中外的“山地公园省”,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气候环境成为了众多古树名木的伊甸园。除了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国家森林公园,走在乡野田边,人们不经意间就能遇见枝繁叶茂的古树名木,其中不少堪称“古树之王”。但如果不是对植物学、人类学颇有研究,你也许会错过这些古树背后不同凡响的故事。
贵州银杏王独特的气候条件与地理条件,使得贵州境内古银杏众多。这种起源于2.5亿年前的古老裸子植物,与恐龙同时代而生。在盘州市妥乐乡,年树龄以上的银杏树就有余棵,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人树相依”的树文化。然而,贵州最古老的银杏树并不在妥乐。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天台山一株古银杏,树龄据称已有多年,被誉为“中华银杏王”。它由两棵硕大的银杏“老祖树”和周边无数棵高矮不等粗细不一的“孙子辈”枝干紧紧包裹着生长而成,周长16.8米,树高50余米,须13名成年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树冠遮地3余亩。
随着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黔南都匀开幕,作为本届绿博会贵州园的特色展陈之一,“贵州树王馆”令人大饱眼福。巨大而透明的年轮切片悬挂在展厅中央,清晰地展示着树木内的细胞和导管每年重复一次由大到小、材质由松到密的变化。年轮一圈又一圈,时间一年又一年,人们根据年轮来推知树木的年龄,进而考察森林的年代。
千年红豆杉王年10月26日,岑巩县客楼乡下寨村,一株已有近年树龄的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被发现。这株红豆杉胸围5.85米,树干直径1.86米,需要5个成年人牵手才能合抱。树高约30米,偌大的树冠枝繁叶茂,如巨幅绿色伞盖覆盖了约平方米的地面。经考证,这株“千年豆杉王”堪称亚洲第一大红豆杉。
展厅的四面墙上,张贴着巨幅的古树名木图片,辅以文字、视频解说。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与贵州最古老的银杏王、楠木王、充满传奇色彩的习水中国杉王、称霸世界的紫薇王、赤水桫椤,以及享誉亚洲的岑巩红豆杉、普安茶树王等“古老树王”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亲密邂逅。
贵州楠木王中王楠木,俗称金丝楠,中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产于贵州、四川等地的小叶桢楠,堪称金丝楠中的上品。明清时期,金丝楠木因木质坚硬,耐腐性能极好,带有特殊的香味,能避免虫蛀等特性为皇家所垄断,将其作为御用之材。在思南县青杠坡乡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内,一棵高45米,胸围8.92米,估测树龄达余年,冠幅南北长近46米,东西宽47米,被誉为“中国楠木王”。但事实上,在都匀市石龙乡甲壤村塘榜布依山寨,还有一株树龄约有1多年的金丝楠木似擎天之柱,四季常青,与之相伴的还有株年以上的金丝楠木。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不许任何人砍伐,默默守护着这片野生金丝楠树林。
“不看不知道,原来贵州有这么多古树,有这么多关于古树的故事。特别适合家长带孩子来参观、研学。”一位都匀当地的参观者告诉记者。
梵净山紫薇王在梵净山脚下的“紫薇王”保护园内,生长着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紫薇树。“紫薇王”估测树龄多年,树高34米,冠径15米,胸径1.9米,年选入贵州省古、大、珍、稀树名录。这株高大挺拔、筋骨嶙峋的“紫薇王”,每年脱皮一次,开花时花色红白相间,朵大色艳,十分美丽。然而它只开花,不结籽,不繁衍。因而全国仅此一株。人们用“稀、奇、神、灵”来形容这株千年古树。
“看了贵州树王馆,真想跋山涉水去实地看看,感受古树吐纳千年的气息,聆听当地人说起它们古老的故事。”一位观展的学生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确实如此,亿万年的繁衍、千百年的生长,使得这些上榜的古树名木成为贵州地质演化、气候变迁与文化历史的见证,具有生态与人文等多重属性。与树相伴、与树相生,树木构成了贵州乡土记忆的重要部分,勤劳淳朴的贵州人民,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敬畏古树、保护古树的传统。
赤水桫椤“蕨类植物之王”桫椤,曾在地球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盛极一时,与大型爬行动物恐龙同生共荣。如今,在赤水的金沙沟恐龙早已灭绝,却有4万多株桫椤奇迹般地繁衍至今。它们是“侏罗纪”最后的生命,也堪称赤水植物王国最早的原住民。赤水桫椤的发现是一次“意外”。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组成的“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考察组”,深入赤水金沙沟考察珍稀植物小金花茶时发现了一棵奇特树蕨。考察组成员详细地考究了这种树蕨的特征,确认这种植物就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
捆之以红绸,村民们将古树奉为神灵,在树下举办重要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喜乐。在黔东南,每年有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农历二三月间, 各地村民有“买树秧节”“讨树秧节”的习俗。其中,最为独特还要数从江岜沙苗寨,在那里,树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征,也是灵魂的归宿。
苗岭山区,清水江畔,古往今来,草木葱笼。优质树木,使得贵州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朝廷采办“供木”的主要地区。明朝年间,朝廷将清水江畔的杉木视为“皇木”。也因为“皇木”的采集,从明清至民国,清水江经历了“水运三千里,木商五百年”的木材时代。木材时代见证了清水江的开发历史,造就了以“诚信、生态、礼法、和谐”为核心的木商文化,从而真实、系统、连续地记录了贵州生态文明的进程。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龚拉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