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贵州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近年来,我省以全面实现林长制为抓手,加大对梵净山、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施秉喀斯特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今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我省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林业局结合林长制工作,积极组织省内各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了以“协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展示世界自然遗产的特色与价值,增强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采取“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线上,在市县电视台、文化广场及旅游景点LED大屏持续轮播梵净山年世界自然遗产宣传片,充分展示“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和“深山中的生命密码”梵净山冷杉等。线下,在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布置宣传横幅、海报、展板,展示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地貌、自然风光、完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通过进视频、进万家、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抖音“六进”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连续展播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宣传片,张贴宣传标语,普发宣传短信,集中讲解遗产知识,发放宣传册、宣传礼品,发布抖音短视频,展示荔波地质地貌、景观、生物多样性。
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免门票活动,并通过宣传展板、宣传标语、视频展播以及进村入户张贴和发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遗产保护有关规定。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了文艺演出,宣传和展示了近年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果。同时,为更好传播赤水丹霞的美学价值、地球科学和科普价值、生物和生态学价值,举行了“走进丹霞·认识丹霞·保护丹霞”全民短视频征集大赛,开展了世界遗产进社区、进校区、进景区宣传活动。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红云金顶。
梵净山:持续推进高水平保护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种植物和种动物,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为扎实做好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梵管局”)全面实行林长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李君摄
牢牢守好安全底线。梵管局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人防、物防与技防并举,构建局班子成员包管理总站,管理总站包乡镇、管理站包村、林管员包片,护林员包山头、人头、坟头等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行林长制,细化森林防火保护区包保责任和遗产地监管,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通过不断加强演练和技能培训,与市、县、乡镇、企业开展多轮次森林防火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森林防火实战水平。持续加强重要时段、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等火灾隐患排查处置,积极推广使用“防火码”。严格落实生态旅游区火源智能识别和人工检测机制,安排禁烟员全线路督查,杜绝火源火种进入旅游区。同时,紧盯春节、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实行全员蹲点守卡和流动巡查,免费提供祭祀鲜花余支。有力确保梵净山森林防火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隐患,持续保持火险稳定,今年以来,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范围未发生森林火灾。
扎实开展科研监测。梵管局联合铜仁学院开展梵净山生态站4个固定样地调查工作,及时更新并向社会公布了《梵净山遗产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深入开展黔金丝猴种群、梵净山冷杉群落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拯救保护,继续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调查,目前已完成多轮黔金丝猴外业普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粪便标本、影像等数据信息。成立了梵净山科学研究专班,积极开展梵净山冷杉繁育研究前期工作。4月13日,梵管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再添新丁,这是年以来成功繁育的第3只黔金丝猴,繁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开展“野生动植物日”“世界遗产日”“六五环境日”等线上宣传活动,设计宣传海报,结合“共同保护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主题,突出保护“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以梵净山吉祥物“梵小萌”为“宣传大使”,设计电子版创意海报,在社区、景区张贴,在新媒体平台上转发宣传。同时,梵管局还到社区小学开展动植物科普保护宣传,向学生们展示梵净山珍稀动植物图片、播放野生动物监测短视频等。积极联合CCTV系列频道等各方面媒体开展梵净山纪录片拍摄和宣传活动。3月11日,省林业局授予梵管局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称号。3月25日,省生态环境厅将梵净山推荐为全国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梵管局还将围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和黔金丝猴拯救保护等重大工程,全力以赴开展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开展黔金丝猴研究繁育、驯化和展示等相关工作,以及黔金丝猴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境调查研究,推进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高水平保护。
荔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尖塔状、锥状等最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以及天生桥、天坑等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年,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瑶山景区瑶王宴。荔波县林业局供图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存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遗产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余种。除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同时,遗产地范围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又保留了底蕴丰富的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荔波县开展了各级林长巡林,协调解决森林资源管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年遗产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61%。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荔波县还通过科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断改善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位于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内,该乡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利用瑶族独特的铜鼓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陀螺文化等,探索“遗产价值+非遗文化+民族文化+N=旅游+”的发展模式,以“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五变”为抓手,把自然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
此外,荔波县还通过对遗产地核心区及缓冲区实施生态移民,成功打造了瑶山古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荔波县通过流转将瑶山古寨36栋农户老旧楼改造成民俗客栈,带动46户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增收致富;梦柳小镇户群众通过房屋出租、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发展民宿客栈等旅游接待服务,每年实现收入8万元至50万元不等,创造了世界自然遗产地助力区域发展的典型样本。
施秉:严格守护森林资源
年,贵州施秉与广西桂林、广西环江、重庆金佛山一并补充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存着完好的白云岩喀斯特地层、构造、地貌、洞穴、地下水系等地质遗迹,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土壤环境发育了森林、河流及洞穴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93.95%。为保护好遗产地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施秉着力强化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工作,不断加大对非法行为的打击。
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黔东南州林业局供图
依法履行职责。今年以来,遗产地落实各保护管理站、景区经营企业、涉及乡镇、村的森林防火责任,层层签订森林防火及安全生产责任书50余份。同时,加大巡查值守力度,出动森林防火宣传车共60次,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共余份,悬挂森林防火宣传横幅共16幅,设立森林防火哨卡共12个,落实哨卡值守人员46人,及时制止遗产地范围内违规野外用火35起,批评教育共42人。印制《施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通告》2.2万余份,发放张贴到辖区所有村寨及农户家中,在黑冲、胜溪、石桥、杉木河及上下氵舞阳等重点交通路口制定固定工作提示牌24块,对在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内严禁电鱼、毒鱼、炸鱼、网鱼、钓鱼等捕捞行为和开展露营、徒步穿越及露天篝火等一切违规行为进行广泛宣传。
在项目审批方面,积极开展项目初步核实工作,及时将涉及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和遗产地内项目选址进行转报呈报上级审批部门,确保了景区和遗产地建设项目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保护了资源。在规范建设行为方面,以各级林长巡视巡查、长江经济带图斑、绿盾行动等为抓手,深入开展图斑实地核实,完成了拆除黑冲背后坡悬崖宾馆、没收大庆梨树冲星空小屋、查封南泥湾康养中心等工作,做到了严守存量、严控增量。在严厉打击非法行为方面,日常巡查发现了城关镇白塘村杉木河组村民在杉木河景区聂家堰河边擅自建设烧烤摊位,由施秉县综合行政执法、世遗、水务、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保等六部门联合下达停工拆除通知,已于年11月全部拆除违法建设的烧烤摊位,并已复垦恢复原状,达到打击一起、震慑一方的效果。
赤水:多措并举保护资源安全
中国丹霞赤水自然遗产地地处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发育了最为典型的阶梯式河谷与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遗产地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王茂祥摄
中国丹霞赤水自然遗产地范围内物种丰富多样,已知有维管束植物种,其中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有20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种;已知有野生动物种,珍稀濒危动物种,其中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有25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种。特别是以桫椤为代表的古植被丰富、种群数量大,还有被誉为“花中熊猫”的小黄花茶,由于其独特的进化地位和观赏特性成为遗传育种研究的难得物种。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县级总林长和有关部门、乡镇、村社主要负责人为分级林长的工作机制。在实施林长制的过程中,赤水市充分整合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中国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桫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林业、自然资源、旅游、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及遗产地范围内乡镇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主管主责、部门配合、乡镇协助、全民参与的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管理齐抓共管体系和机制。年以来,各级林长共开展巡查督查余次,责令整改各类安全问题近10个,排查地灾隐患10余个并进行整改,确保了遗产地范围内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为更好地提升遗产地保护积极性,赤水市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贵州林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了赤水丹霞科技支撑合作平台,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科学课题研究,获得了《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种子植物区系》《基于GIS和RS的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研究》《赤水丹霞地貌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与赤水丹霞研究》《赤水丹霞地貌》等一批科研成果。同时,建成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完成了丹霞遗产进校园一至九年级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并纳入赤水市中小学教学课程,使广大青少年对丹霞遗产以及自然环境保护有了充分了解和认识,激发了他们保护世界遗产的热情。
为切实提升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权威性、科学性,赤水市正有序推进遗产地立法工作,现已完成《遵义市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和实施细则的起草,正按遵义市人大地方性法规立法程序规定呈报办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
编辑唐怒娇
二审方春英
三审杜兴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