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总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许多奇特壮观的事物,比如说风蚀蘑菇。风蚀蘑菇多出现在风沙强劲之处,是经过上千年甚至数万年地质演化的结果。在我国的新疆或内蒙古,就分布着许许多多的风蚀蘑菇,它们或大或小,小的只有几十厘米高,而大的则可以达到5米高,十分壮观。

风蚀蘑菇是什么?

风蚀蘑菇,没有见过的人看到这个名字,会以为它是蘑菇的一种。其实,风蚀蘑菇并不是蘑菇,除了形似以外和蘑菇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风力作用之强盛。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尤其是接近地表的基岩岩性比较柔软时,那么在长年累月的风沙吹拂下,这个岩石就会很容易被风蚀成一个较为奇特的外形,呈现出顶部大、基部小的特征,外形上酷似蘑菇,因此被称为“风蚀蘑菇”,又叫“蕈岩”。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理较为简单,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风蚀蘑菇,却需要耗费上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所以,风蚀蘑菇可以称得上是风经过精雕细琢而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风蚀蘑菇一般被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烛岩、姜岩、豆腐岩。烛岩直径多在0.5米至1米之间,呈圆锥形,直立于地面,上粗下细。姜岩岩层的厚度大约有0.5米,外形较不规则,表面被节理纵横切割,崎岖而粗糙,外形与老姜相似,所以被叫做姜岩。

豆腐岩则是受到外力挤压时,形成平行节理,这些节理会切割岩体,使岩体形成块状的岩块,岩块整齐排列,远远望去就类似被切割后的豆腐,所以得名“豆腐岩”。

风蚀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风蚀蘑菇大多数分布在雅丹地貌中,是在基岩地区发育形成的风蚀城堡等地貌的附生形态之一。雅丹地貌是由于风力吹蚀或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风蚀地貌之一。

由于数千万年的风吹日晒,雅丹地貌地表平坦的砂岩层会形成风蚀壁龛、风蚀城堡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最典型的地貌区位于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地貌,由于这里干旱少雨、风力作用强,在时间的推移下,雅丹地貌就演化而成了。

风蚀蘑菇的形成一般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初是由风蚀柱变成的。由于自然界中的地层大多具有层理构造,当沉积环境中的外力或其他条件发生改变时,会形成层状岩石,而层状岩石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会发生坍塌,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也就是风蚀柱。

风蚀柱可以单独耸立,也可以成群分布。一般情况下,接近地表的岩石部分由于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更强烈,受到的侵蚀会更加强。这是因为在干旱地区,风沙被吹起的时候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层,且越接近地面的风沙颗粒越粗,能量越足。

再加上基岩岩性和顶部岩性的差异,如上层的岩石质地比较坚硬,抗风化能力更强;而下层岩石比较软,不耐风沙的打磨,在这种情况下,风蚀柱往往就会被侵蚀成基部小而顶部大的模样,与蘑菇有几分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风蚀柱都可以被侵蚀演化成风蚀蘑菇,风蚀蘑菇的形成是具有巧合性的。此外,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多种多样,有风蚀桥、风蚀洞等。

风蚀蘑菇的典型例子

风蚀蘑菇在我国的青海、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内蒙古、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峡谷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等地广泛分布。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两座高大的沙丘,人们叫它们“圣慕山”。在圣慕山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风蚀蘑菇。

这里的风蚀蘑菇景色奇特而壮观,最大的高度达到5米左右,巨大的伞盖下可以同时容纳十多个人。除此以外,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顶峰也有一块著名的蘑菇石,它高约20米,历经10亿年的岁月变迁仍在山顶屹立不倒,是贵州著名的地标性观赏石。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梵净山蘑菇石的成因较为复杂,可能经历了形成早期的冰融分化、后期冰川移动和差异风化等阶段,才形成了如今的奇观。在欣赏之时,不得不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