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地质资料馆暨地质博物馆已正式向公众开放。远远看去,地质博物馆整体外观犹如一块傲然屹立的灵石,不禁让人联想起贵州梵净山著名的“蘑菇石”,体现贵州地质地貌的雄奇多姿。
这样一个集地质博物馆展厅、地质资料馆库房、综合业务用房、多功能报告厅及配套用房为一体的自然博物馆,先后荣获了年度贵州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奖-结构专业三等奖,这也是贵州省-年度唯一获得鲁班奖的工程。
贵州省地质资料馆暨地质博物馆建设项目囊括众多荣誉于一身,与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分院(以下简称“四分院”)的创新设计密不可分。多年来,四分院聚焦新时代、新格局、新挑战,注重创新,以技术引领,创品牌,打造地标建筑,树立品牌意识,久久为功展现新作为,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建高效队伍
说起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任务,四分院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虽然“压力大”,但是“团结协作”成了支撑创作团队攻坚克难的动力。
年,作为贵州唯一一家参与投标的设计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设计团队共同竞争建筑资格,力求打造一座展示贵州地质历史遗迹的博物馆建筑,这个任务交给了四分院。
四分院方案所所长雷杰义向记者介绍
“贵州被称为沉积岩王国、喀斯特王国、古生物王国和矿产资源大省,地质文化丰富多样,地质景观绚丽多姿,建造一座能代表贵州地质文化特点的地质博物馆是贵州人民的夙愿。”四分院方案所所长雷杰义担任省地质博物馆的建筑原创设计负责人,他表示,刚接到任务时就感到压力大。
压力来源于建造一座能代表贵州地质文化特点的地质博物馆是贵州人民的夙愿,相竞争都是国内一线团队。作为贵州唯一一家参与投标的设计院,必须拿下竞标资格。
什么元素能代表贵州?建筑造型要如何设计?是四分院组建了30余人的团队开始尝试做设计方案。结合贵州特点,雷杰义和团队查看了很多资料,团队成员也提出了不少设计想法,但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直到“梵净山蘑菇石”让方案主创雷杰义灵光乍现,主创方案同时也得到了省内知名建筑大师、省建院总建筑董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集众人之长,蘑菇石雕塑造型,再结合贵州溶洞、瀑布、沉积岩、矿石等地质特色元素进行设计,展现贵州地质地貌的雄奇多姿。”雷杰义说。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30余人的团队着手做方案,仅效果图小样就做了余张。每天深夜一两点,办公室的灯都还亮着,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彼此间都是互相鼓励。
“方案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们在设计建筑外形时,除了添加贵州元素,还保留了建筑位置的地形地貌,原来的山体景观,让这样一个建筑能记得住乡愁。”雷杰义说,作为一名贵州人,看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建筑落成,他十分欣慰和感动。
专业引领创新技术做一流设计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一个完美的建筑设计方案跃然纸上,但需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形成可行结构才能让建筑拔地而起。
年,四分院结构所技术总监邓曦和团队接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结构制作时感到压力重重,不仅因为这是贵州自己的地质博物馆,还因为其堪称艺术品的主体建筑造型。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观融合了贵州梵净山“蘑菇石”和沉积岩、溶洞、瀑布、梯田等元素。其“异形”造型区别于普通建筑,结构最大连体跨度33米,最大悬挑20米,超限项目达6项,属于超限高层结构。
四分院结构所技术总监邓曦在工作中
“这样的建筑造型能不能通过超限高层抗震可行性专项审查,如何在结构上完美实现建筑造型、保证建筑高度还原、成就建筑之美?一项项难题摆在我们结构团队面前。”回忆起年的工作过程,邓曦感慨万千,10个人的结构团队,成百上千张图纸,无数次的分析计算、模拟,最终实现了建筑的完美呈现。
邓曦介绍,建筑设计过程得到省内知名结构大师、省建院常务副总工程师赖庆文的帮助,采用了BIM全专业协同设计,保证了建筑高度还原,提高了设计及施工效率。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中心支撑与钢桁架结构体系,实现了连体及大跨悬挑,完美呈现了建筑的造型创意。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珍藏丰富,不仅是博物馆还是全省地质资料珍藏馆,所以结构是针对罕遇地震来设计的。”邓曦详细介绍,在抗震方面,结构上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分析模拟结构在多种地震波的场景来确保建筑主体在大震下安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可在遇到8度烈度地震时保持屹立不倒。同时,建筑采用了抗连续倒塌设计、舒适度设计。
“我们四分院在超限审查方面有一套独到的流程、技术和人员储备,这在全省具有领先地位,很少有团队能够顺利通过。”四分院院长王朔表示,四分院成立至今,一直以专业为引领,在实践中创新,通过设计贵阳建筑大学、黔南学院、北京贵州大厦、富士康的隧道数据中心、六广门污水处理厂等综合性的民用建筑积累了扎实的技术经验,在富士康的隧道数据中心、六广门污水处理厂项目上,获得了2个实用性发明专利。
久久为功打造民用建筑品牌
作为贵州本土建筑设计机构的其中一个分院,四分院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设计为引领,持续高效率设计出高质量、高颜值的建筑方案,整体行业设计水平全面提升,在贵州民用建筑行业树立了品牌地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建筑设计力量。
成立于年的四分院,有着28年的发展历史。期间,四分院经历过成立初期的阵痛期、涅槃的发展期和提升水平的成长期,参与了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办公楼、贵安北斗湾开元酒店、贵阳学院、遵义干部学院、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等一项项大型综合建筑的设计,一路走来,开荒拓土。
从教育建筑品牌拓展到办公大楼、大型综合民用建筑,四分院有着过硬的设计技术和顽强拼搏的精气神,也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如遵义干部学院项目获得了全国行业三等奖,设计行业三等奖,获得了鲁班奖。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办公楼项目获得鲁班奖;四分院BIM正向设计的能力在省内屈指可数;富士康的隧道数据中心获得了美国的利得白金认证;年,超声基坑的锚杆技术还获得了一个发明创新奖(专利创新奖),超限审查技术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等等。
如今,四分院人的技术密集型队伍,由于业绩突出,队伍实干活力强,在4年到年期间,连续三届6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年被评为年贵州省基层优秀党组织党组织、贵州省的工程项目号。
“我们一直坚持把党旗插到项目工地上,以党建带团建,让党员做模范先锋,高质量完成项目。”王朔说,四分院将继续开拓,再创优秀项目。
王朔表示,今年,贵州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全省上下都是大抓项目的热潮。四分院将要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原创,服务好贵州新型“四化”;做好方案原创、精品建设、技术的研发,为贵州省工程建筑行业做好技术支撑。在技术创新方面,围绕“强省会”、新基建、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技术研新技术新材料方研发工作;同时,做好相关建设部门的技术参谋,并推动团队的数字化转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玲
编辑杨静
编审王淑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