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不少地方依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目前,贵州有自然保护区89个,面积为.2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7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为.85万亩;市州级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为.7万亩;县级自然保护区55个,面积为.95万亩。
每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有其独特的珍稀生物。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不少地方依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珍稀物种的储藏库
前不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贵州省林业科学院及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合作开展雷公山害虫寄生天敌资源调查中,发现一种奇特昆虫,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淑萍鉴定,为中国新纪录——胸大须姬蜂[Megastylus(Dicolus)pectora-lis]。
据悉,大须姬蜂属昆虫,中国之前记录仅有3种,胸大须姬蜂的发现,不仅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增添了新的成员,也丰富了中国昆虫资源记录,更是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集中体现。
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先后公布了调整后最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根据调整后的最新名录,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由原来的60种增加至现在的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动植物资源四大指标同步增长的良好成绩。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总面积公顷,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旅游资源)、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已经鉴定的各类生物种类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珍稀植物和云豹、金钱豹、林麝等珍稀动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是贵州自然保护区的一个代表。事实上,每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有独特的珍稀生物: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每年前来越冬的各种鸟类超10万只;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性木兰、掌叶木、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和白颈长尾雉、林麝、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精心保护有效保护
冬天的草海,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黑颈鹤等候鸟翩跹起舞,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草海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草海、滇池、青海湖)之一、中国Ⅰ级重要湿地、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草海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平方公里,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近年来,在草海综合治理中,搬迁草海生态敏感区居民户,征收6万亩土地退耕还湿,建成老城区周边污水收集管网40余公里、21个污水处理厂,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亩……
通过不懈努力,如今,草海水面拓至30平方公里,每年前来越冬的各种鸟类超10万只,其中黑颈鹤约只。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通过打造生态智慧平台,探索出防火监测智慧化、林政管理数字化、资源保护宣传智能化、人员管理数据化、科研监测实时化、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的资源“六化”管护模式,有效保护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内安装12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转台,使雷公山保护区60%以上的森林面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在保护区内重要林区、重点地段、重要村寨安装网络球机48个,安装枪机44个,实现对进出景区、林区、村寨社区人员适时监控;在景区景点、百户以上村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安装18套集远程宣传广播、森林防火报警、远程对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终端设备,该设备既是“宣传员”,又是“传令兵”,不定时向辖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
为保护区61名护林员、40多名基层管理站和国有林场林政人员安装巡护系统,由指挥中心通过巡护系统下达巡护任务;
布置20多条监测路线,安装无线监测设备10套、球机2个,配备无人机9台,对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完成雷公山地形图、功能区划图、生物多样性等各类数据录入,实现多类型、多资源专题数据叠加展示和雷公山地表数据的三维动态显示,展现雷公山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外部景观。
保护区成旅游胜地
江口县寨沙侗寨,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寨子。“泥巴路,茅草房,三分地,救济粮”是这个侗寨过去的真实写照。
如今,依托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目前,寨沙侗寨共有农家乐56家。今年上半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超过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据了解,依托梵净山,当地有13个村寨走上旅游路,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
不仅如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在梵净山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让生态文化、自然科学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增长点。年以来,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批游学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既能为保护提供依据,也能提高梵净山的旅游知名度,增加影响力。
作为贵州颇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梵净山在申遗成功之后更加吸引世人的目光,旅游人数节节升高。数据显示,年1月至5月,梵净山景区入园游客量55.3万人,比年同期增长了10.6万人。
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都生长着茂密的秃杉,有“秃杉之乡”的美誉,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动植物种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村寨之一。
近年来,格头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依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张名片,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入选“第二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格头村成为许多游客休闲娱乐、旅游避暑、采风观光的热门打卡地。“以前从没有想到会在自己的老家开办农家乐,现在每个星期都能接待几拨客人,今年预计收入可达6万元。”格头村农家乐第一人罗迅信心满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
编辑申云帆
编审袁燕谢巍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