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12日到13日在贵州省会贵阳市举办,本次论坛主题是“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年到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时光,这次论坛有哪些热点?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的论坛,这次会议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前瞻性的讨论呢?
本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有22个分论坛,内容涉及“绿色金融”“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全球碳汇与生态保护”等热点议题。围绕这些议题,论坛还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而贵州作为本届论坛的东道主,也在论坛上分享了梵净山生态保护的故事。
贵州省武陵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作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在地球同纬度地带中保存着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可要想保护好这片净土并不容易,梵净山中生活着不少原住民,居住山中,离不开建屋修路,而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当地动物的栖息繁衍也渐渐受到影响。
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年8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将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核心区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有序迁出去。
年9月,居住在梵净山核心区的户名原住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大山,在山下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这只是梵净山原住民中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并没有一刀切地将山民们都迁出去,而是将保护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级管理,其中实验区的居民就可以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快场村属于实验区中的村落之一,保护区成立之初,村民们并没有觉得保护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日积月累,对梵净山的水和土壤造成污染。为了逐步帮助村民培养环保理念,村里鼓励村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将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拿到“垃圾兑换超市”。在这里,会有工作人员给垃圾称重,再按照垃圾回收的市场价格,把村民带来的垃圾折算成积分,村民们可以用这些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
渐渐地,村民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慢慢养成了收集垃圾、统一处理的习惯,而这只是第一步。为了培养村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们放弃捕鱼、采集野生药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为村民们提供巡山护林岗位,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世代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如今也成了梵净山的守护者。在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满足留在保护区内的村民们的生活需求,达到人与动物能够和谐共生。从年开始,当地政府又开始在打通生态廊道、强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上下起了功夫。梵净山的分级生态保护机制使得这片大山可以休养生息,生态链条更加稳固。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里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为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天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录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杨慧的家就在附近,几年前,她辞了城里的工作,将自己家房子修整一新,开起了民宿,一年的营业额能有上百万。
杨慧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今年上半年,梵净山景区的游客量就达到了70万人次,比年同期增长了45%,收入同比增长了28%。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要将自然生态保护好,还要实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而贵州的南明河流域治理就是打造宜居城市的生动案例。
南明河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的一级支流,也是贵阳的母亲河。可是多年来,一些沿岸工厂的生产活动让南明河的水质不断恶化。要想改变这个情况,不仅要将两岸的污染企业搬离,还要将已经污染的水体修复。为此,贵阳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地下建污水处理厂,就地处理。
在城区下方建再生水厂,不仅可以解决污水收集过程中“跑冒滴漏”的问题,还可以将再生水就近回补到南明河中,美化城市景观。在这座再生水厂上方,就是一座新建的活水生态公园。
南明河的生态修复不仅让河清了,沿岸生态改善了,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每天从早到晚,附近的市民都会到这里锻炼、休闲,这让南明河沿岸更具人气。
从陆地环境治理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向纵深拓展的必然结果。对一些沿海地区已经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如何进行修复?在本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这个议题引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