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山体庞大,地势高耸,动植物种类多达余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是北纬27度上保存较好的“生物孤岛”,年被列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三年来,梵净山景区群众自觉肩负起梵净山保护管理责任,通过制定“共管公约”、实施“社区共管”等,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共抓大保护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8%,在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名列通报表扬前十位。
梵净山景色。
一、上下齐心、群防群治,推动梵净山自然遗产保护长效化常态化
(一)制定“村民公约”。群众自发组织,由乡贤和德高望重的村民牵头,制定“有针对性、简约好记、便于遵守”的《梵净山保护村民公约》,对原住民在春节、清明节等烧纸、放鞭炮等民风习俗,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积分”联结机制,纳入道德“红黑榜”评选。将学习《世界遗产公约》《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有关梵净山保护管理规定,作为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群众坝坝会的学习内容,定期学习,将梵净山保护宣传到每户每人,固化于心,形成习惯,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保护氛围。
梵净山冷杉。
(二)实施“社区共管”。创新建立“分区管理、社区共管”组织架构,在乡镇一级设社区共管委员会、在村一级设共管小组,将梵净山.14平方公里范围的3县(印江县、松桃县、江口县)10镇名原住民,打破村寨界线,组织形成联防联治、人人共管,大社区保护体系。村民自发建立“执勤小队”,轮流巡逻,防止发生开山取石、毁林开荒、滥伐林木,药鱼炸鱼等破坏环境资源行为。三年来,累计开展野外巡护次人次,日常巡护次人次,消除隐患余处。
(三)开展“绿盾行动”。对梵净山区域废弃露天矿山、公路沿线生态开展深度修复治理,提高沿线森林防护功能,已修复废弃露天矿山19处,完成84处人工堆掘地整改,清理拆除保护区内“两违”建筑60余处,完成户搬迁群众旧房宅基地复垦复绿,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5万亩。同时,着力提高梵净山区域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建成日处理污水量吨,印江县合水、紫薇镇污水处理工程,完善18个自然村寨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收集管网.8公里。
二、因地施策、多措并举,推动梵净山自然遗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
(一)实行“三限一单”管理。按照旅游小区开发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白天开放、晚上封闭,只设计浏览线路和交通设施的原则,制定梵净山遗产保护地资源消耗上限、景区游客流量上限、单日最大承载上限(人次)、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三限一单”。依托“智游自在梵净山”大数据平台,建立全网实名制售票和分时段叫号进山制度,每日售票达到张时即进行预警,达到0张时即停止当日售票,通过网络发布景区动态接待预警信息,及时分散梵净山游客量。
(二)建立“红绿灯”准入体系。采取“一张图”对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进行分级分区管理,即: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商业房地产以及其他破坏资源或景观、污染环境的项目,三级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建设与梵净山保护要求不一致的各类项目。同时,出台《梵净山保护条例》《锦江流域保护条例》,建立流动巡回法庭,对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实行终身追究。目前,共测量立标1个定标点,制作安装块界桩、块界碑。
(三)开展“多样性”保护。开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编制《动植物名录》,采取数字化监测+定期巡护“天眼护山”“一人看一片”的方式,重点对梵净山冷杉、珙桐、黔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梵净山“动植物基因库”的原真性、完整性。目前,已查明遗产地野生植物和动物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1种,重点保护动物56种。累计出版梵净山研究专著8本,在《生物多样性》等国内核心期刊刊发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相关论文50余篇,为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详实、系统的科学支撑。
梵净山上的黔金丝猴。
三、平衡利益、永续利用,推动梵净山自然遗产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调整处理利益分配结构。景区企业武汉三特公司在旅游开发上累计投入2.3亿元,年均收入2亿元,铜仁市年均收入分配万元,存在“开发企业收益占比较大、地方利益占比较低”的问题。通过沟通、谈判,与景区开发民营企业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贵州武陵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和贵州三特梵净山旅游观光车公司%股权,转让给市级国企铜仁市梵净古邑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索道资源补偿费缴纳比例由以前的8%调整为索道收入的16%。对景区收入上缴财政部分,全部用于梵净山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前,铜仁市、县两级投入梵净山保护、管理资金累计达24.6亿元。
(二)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量-价值量”为核算框架,利用“生物-物理”模型与统计模型相结合方法,以30m×30m为栅格单元,进行生态功能量(物质量)核算,将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价值进行整合,开发以碳信用为代表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类产品,并取消江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考核,增加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使梵净山生态系统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接轨实现生态变现。通过核算,试点江口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3亿元,是该县年GDP的5.3倍。开展单株碳汇试点,按每株每年3元、平均每户开发的2亩林地株树木碳汇收益计算,每年每户可获得元生态效益收入。
松桃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带动当地群众利用传统手工脱贫致富。
(三)改善原住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规则,原住居民是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不要求强制搬迁。对不愿搬出的原住民,整合各类资金.8万元,帮助其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个,改厕户,改灶户,实施危房改造户。同时,通过保护区内公益性岗位聘用原住居民护林员人,售票、保安、保洁等岗位解决原住居民就近就地就业4名,年人均增收元。对愿意搬迁的,实行集中安置,通过提供启动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发展生态养蜂、开办特色民宿等,让群众“吃旅游饭”“发保护财”,已搬迁户人年收入达到50万至万的家庭不在少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