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非常好听的一个名字,但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我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在郑达播讲的武侠小说《武林双杰》。在小说里,梵净山是善使一手流云飞袖功的碧波仙子隐居之地。不过,在更早的小学二三年级的《自然》课本里,梵净山的象征——蘑菇石,已经赫然印在前面的彩图中了,只是那时我们不知道它来自梵净山而已。

山确实不怎么出名,还是那位在我看来很有学识的同事,在山上给她发了一条短信,然后她回复:“梵净山,是在成都的吗,应该是道教名山吧?”山由“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既然是“梵”,当然是佛教名山了,“天下名山僧占多”说得是有点道理的。另外,山是在贵州,并且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有“贵州第一山”的美誉。

不知它为什么没能像“五岳”那样出名,因为梵净山的景色确实很美,比起南北中三岳,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这也是贵州旅游业的困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有着极其优秀的旅游资源,如织金洞、大小七孔、西江和千户苗寨,每一个都精彩绝伦。可能是因为交通不便而偏离主流人群的视野,以及宣传也不到位的缘故吧。

登梵净山需要跨越级台阶,这对平常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走了多级台阶时,碰到了几个下山的人,一个个都五颜六色的,揉着腿说早知道这么辛苦,打死也要坐缆车。

下山也累成这样,估计是平时很少运动的。不过我心里也是有些忐忑,不是担心山高路长,而是担心山里的毒蛇。做功课时就得知梵净山是自然保护区,蛇类尤多,当下9月时分也还是毒蛇出没的季节,刚才在山路边就两次见到被游客打死的蛇。

富贵险中求,美景也是。捡了木棍,继续往上爬。一路上只偶尔碰见几个下山的游客,超越了一对情侣后,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爬了。路都是在山岭中穿行,除了满眼的绿树,基本无景可观。唯一可以品味一番的是告诫游人不要践踏花草的木牌,上面写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吃了点干粮当午饭,终于在3点多钟到达了新金顶脚下的镇国寺。从这里到梵净山三景——新金顶、蘑菇石、老金顶都不远了。

先去新金顶,那是一个突兀高起的石峰,仅容一人的路就建在石缝和悬崖边上,低低的简陋的铁栏下边就是万丈深渊。虽然爬过很多山,但这样的险峻也只有华山的长空栈道才能跟其相比。惊心动魄的还是爬了上去,顶上很平整并建有小庙,面积不大,且分成了两块,由一道小石桥相连。

接着是蘑菇石,两块鳞片状的巨石,一块叠在另一块上面,构成了梵净山的象征。确实非常奇特,以“似到而不倒”之态在山风中耸立了几千年。

蘑菇石旁边有路通往老金顶,那才是梵净山的最高峰,海拔米。老金顶上正在修一座庙,所以没开放,但自己还是偷偷地爬了上去。路没有新金顶那样险峻,但风景绝佳且非常奇妙,有时在巨石中间穿过,有时在山体的心底向上爬,20多分钟攀到了顶峰。

顶上也是裂成了两块,面积也不大,一块是观景台,一块有一座小庙。夕阳很美,但风冷飕飕的,晒了半个小时的夕阳,回到了蘑菇石。

蘑菇石边上有三个游客正在用很专业的相机拍落日,于是自己也站在蘑菇石边一起看“夕阳无限好”。风很冷,穿着外套还是冷得发抖,但梵净山的落日真的很美,一分冻人十分美丽。返回旅店的途中,还看到了佛光,几道光线汇集到一个点上。冻个半死也值了。

山顶上有旅店,晚上,吃了碗蛋炒饭后就出去散步,外面很安静,游客绝少在山上过夜,旅店里也只住了四五个游客而已。索道上方的观景台很大,山里的风很冷,天上的星星很多,虽然没有梅里雪山那样的“一闪一闪亮晶晶”,但也蛮好看的。

早上没去看日出,因为山上的日出都差不多,在华山看过就好了。9点多钟开始下山,11点到达索道站,1点来到了大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