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游山,但不得不承认无甚山缘。历数去了多少高山名山,要么风雨交加淋个湿透,要么云里雾里难识真容;这次来梵净山也是,朔风凛冽,雨雾弥漫。老金顶景致确实精彩,新金顶可望不可即,山下溪谷和侗寨弥补了些少遗憾,概而论之,须重游!
梵净山是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也是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它不仅有出众的外形、悠久的佛教历史,更是多元化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和地球地质发展过程记录者。这些是书上介绍,实际如何呢?第二次游贵州,最后一站我们安排上梵净山。网上先购票,选择东门,因为有索道。10月4日,昨天从遵义过来,游览寨英古镇后到梵净山下住宿,民宿林林总总,都不错。早晨依然下雨,山下能见度不差,兴致满满出发。乘索道时,见近处山巅云海蔚为壮观,更给了我们信心,以为山顶雨景也不差,或许午后转晴呢。下了索道,满怀期望,气喘吁吁,沿栈道一路向上……可是,风雨越来越大哦!约11时来到山顶,依然心存妄想天色会好转,于是决定先登老金顶。不曾想如此一念之差,最后只能与新金顶无奈言别。梵净山属武陵山脉,为黔西北拔地而起的最高峰,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向上爬升、交汇、凝结,因此山顶云雾弥漫成常态,能否遇上好天全凭运气。一路走一路感概,但兴致未减,因为老金顶这边山脊满是造型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风化岩。这种层层叠叠的风化岩,明显与梵净山周边喀斯特地貌的碳酸盐岩不同,它们更加坚硬、不易被水溶蚀,它们有个奇特的名字叫变质岩。老金顶海拔米,是梵净山仅次于凤凰山的高峰,嶙峋的山脊全由板状的变质岩一层层堆叠而成,蘑菇石、老鹰岩、万卷经书、印天石……各种独特造型,各种惟妙惟肖!地质学家由此读出了地球数千万年乃至亿万年来的地质发展过程,而我们除了叹为观止,还是叹为观止!梵净山独特的外形,自古备受信仰崇拜。老金顶下栈道旁有数件记载重建金顶的石碑,其中一件身世非常显赫,碑额腾龙祥凤环着“敕赐”二字,碑名《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楷体工整依稀可辩,导游牌介绍此为明朝万历皇帝敕封所立。昨天游寨英古镇,也说是明万历年间发展至鼎盛,应有所关联。只是我不明白石碑为何不加防罩保护?难道真品已移它处收藏?
矗立在狭窄山脊上的新金顶,岩体顶部自然崩裂一分为二,上建佛殿以天桥沟通。寒风劲吹,冷雨不停,人们依然想一登为快,我们排队半小时仍滞留在半腰……梵山净土世外地,俗子欲登凭造化!浑身湿透再等有失温危险,撤!
梵净山地处亚热带,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看着书上如此描述不甚理解,今日走上一趟有体会吧?嗯,感觉就是:山顶仙界不胜寒,还是山下俗世有活力。看,乱石谷溪流多清澈欢快,它们就是山顶那凄迷雨雾。除了野趣溪谷,还有生态植物园。说是植物园,其实也是原生态自然溪谷,里面有酒店。我很好奇能否在此看到梵净山特有的珙桐、鹅掌楸,一路走一路张望……秋天不是花开季,即使有,我也不认识好吗,哈哈哈。
寨沙侗寨也是必须去的,虽然晚饭后风雨再起。书上说贵州侗族源自岭南古老的百越民族,自秦始皇征战岭南时起,百越人为避战乱,沿珠江支流溯江而上,最后定居于大山深处。遗传了百越人亲水基因,侗族人在山中也是傍水而居,故有“水侗家”之说,而“风雨桥”也成了侗族标志性建筑之一。侗族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鼓楼”,有一种说法,鼓楼起源于百越人对巨杉树的原始崇拜。其实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有“神树”信仰,潮汕地区也是每个村寨有一棵“神树”。还有哦,侗族塔楼有性别的,像寨沙这种,顶上有塔刹的代表“公”,那种无塔刹的代表“母”。嗯嗯,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自然崇拜和美丽传承,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重要。
10月5日,早餐后离开梵净山返贵阳,途径的瓮安清水河大桥也是壮观!知道高速下的乡村公路有观景台可览得大桥全景,要赶中午高铁,我们只能由桥面飞驰而过。第二次贵州游画上句号,又留下念想,得再来!LEEJADE.06.01整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