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这世间非梵净山莫属了。

教育学会“家人﹒同仁”组团贵州游,原计划先去西江苗寨,平塘“天眼”,再到大小七孔,黄果树,然后经贵阳打道回府。朋友说,到了贵州,不去梵净山是个遗憾。于是,改变行程,第一站直奔梵净山。

真是“地无三分平,天无三日晴”,初夏的贵州,山岚氲氤,阴雨连绵,满世界云雾缭绕,一片灰蒙。我们晚上到达铜仁市,入住宾馆,便查询天气预报,还好,第二天小雨转晴,是个朝觐的好日子。不过,导游还是提醒:把雨具带上,因为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

从服务台取了一份旅游指南,得知: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在明初被尊为“名岳之宗”,也是贵州第一名山。十余亿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巍峨雄奇的庞大山体,滋润出翠木遮天的原始森林,演化出生机勃勃的灵动世界。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百闻不如一见。翌日,我们一头扎入这片梵天净土。

绵雨初晴的峡谷里,淡淡的阳光穿透树木的翠绿,在蜿蜒的山路和清澈的河面上,洒下丝丝缕缕的光线。坐在车上,我正贪婪地吮吸着清新湿润的山岚,注目瑰丽奇巧的景致,车子突然停了。在游览区入口处的草坪上,一块醒目的巨石兀立当中,上书“梵净山”三个大字,铁画银钩,苍劲有力。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墨宝。

我们乘坐高空缆车,徐徐上山。环顾四野,这片茫茫苍苍的人烟罕见之地,已被渲染得色彩斑斓,那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将我们这些城市来客惊讶得目瞪口呆。隐藏在这片净土中的是,以黑河湾、马槽河为主的九十九溪,穿山绕谷,曲折迂回。山绕水,水绕山,山水缠绵难解难分。那晶莹透亮的山水,或涓涓细流,或叮咚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不断变换形态,在辽阔的森林中忽湍忽漾,且歌且舞,流淌出千般身姿,万种风情。当然,那些珍稀的娃娃鱼,自然将这些清澈的溪流当成天然的浴场,嬉戏于流动的乐章中;那些世界濒危的黔金丝猴,也会将这透亮的溪流当作爽口的饮料,留香于唇齿之间;那些身手敏捷的云豹,更会将这些奔涌的溪流当成跳跃的平台,游戏于股掌之间;那些贵州独有的洪桐树,还会依水梳妆,让自己的倩影倒映于流水之中。

在缆车上的半个多小时,全然置身于云山雾海,仿佛在检阅万山千壑。那绵延起伏的森林,像一片汹涌的海洋越天际而来,跨天际而去。那重重叠叠的翠绿,荡过千山万水,漫过高峰低岭,挟着浩浩长风,裹着蒸蒸岚气,填满了碧空苍穹。还有缭绕在远远近近的团团簇簇的白雾,这该是云了,似乎同样是些水气的东西,若高在天上便称作云,近在身边就叫作雾。浓浓的雾气将人重重裹挟,眼前一会儿光明透亮,一会儿昏暗迷离。昏暗时,就听见一阵微微的沙沙声袭来,却又似有千军万马匆匆而过,若有若无的水汽拂面而过,空中稀稀疏疏的有些微水滴落下,衣服有些湿润。不一会,沙沙声远去,山色复归明朗。原来,云从身边擦肩而过,我们做了一回真正的云雾中人。

下了索道,已是海拔米地段。沿山而建的八千级台阶是“通往佛国的天梯”,让人生出礼佛之心。剩下的三千级台阶,左旋右转,拾级而上。山道蜿蜒峭拨,怪石嶙峋,险径丛生,多处的一线天攀登让人提心吊胆。登山的石径有人造的台阶,有天然铺就的石头,当弯腰屈身穿过两石之间的缝隙时,你会领悟人生道路的曲折。人生不就是登山么?弯腰偶有,曲道常走,但跨越也并非那么难。

“峨眉天下秀,梵净天下风”。行走在台阶上,只听山风呼啸,树木飒飒,越往上走风越大。风在流动,树在抖嗦,人也有些摇摇欲坠。我们攀着树干,曲身前进。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树上挂着牌子:轻、黄杨、珙桐、桦木,许多陌生的名字。高的、矮的、大地、小的、弯的、直的,它们以不同的姿态生长于山坡谷底,绵延百里。有的树身已完全枯萎,仿佛死去却又没有消失,执着地屹立于万木葱茏中。

名山藏古刹。靠山的一侧可看到众多规模不一样的寺庙。在承恩寺的石墙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承恩殿”,中间分别写着“敕”“赐”。据传,明万历年间李皇娘曾在此修炼。旁边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描述了梵净山的兴衰历史和壮丽景色。承恩寺香火袅绕,香客不绝。我看见一老僧端坐石头上,双手合十,两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脸上神态自若,仿佛与世隔绝,世间万物皆空,让人顿生敬畏之情,感受着佛的禅意与超脱。在这梵天净土,只觉得云淡风轻,烟岚气涌,人也超凡脱俗,与梵净山融为一体。我仿佛自己成为山上的一抹风,一棵树,一片云,将一切凡尘俗事,功名利禄抛于脑后,灵魂被洗涤得澄净透明,淡定从容。我相信,如果人间真有天堂,梵净山无疑就是养心的天堂;如果人间真有仙境,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就是蓬莱仙境;如果你想在浮躁纷扰的世俗中寻觅一份清净,梵净山便是修心养性的一方净土。

我们登上了月镜山观景台,“万米睡佛”尽显眼底。那是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峦,远看像一尊卧着的大佛,十分壮观。可惜不到半分钟,一阵大雾卷起,眼前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只能听导游解说。我们继续前行,石阶迂回蜿转,不一会到了“蘑菇石”。两块石头,不知从何处飞来,合为一体,上大下小,形似蘑菇,高约十来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倒,实则岿然不动。两块石头在这里天荒地老,生死不离,它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雕塑,也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

这里的岩石都是层叠石。传说是唐僧西天取经后,不小心遗落的经书,也就是现在的“万卷经书”,不知谁能阅读出其中的精彩华章。除“蘑菇石”形似一本本经书堆砌而成,还有其它形状,有的似骏马长啸,有的如群鸟飞翔,有的像恋人拥抱,能够激发你发散思维依形想象的奇石真是不少。

梵净山最险峻的是“红云金顶”,它突兀而出,直插云霄,堪称“擎天一柱”。在金顶的金刀峡上,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最高的一座称“天仙桥”,为明代所建,长四米,宽一米,是从五十公里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拱桥。在金刀峡一劈两半的绝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那些佛教徒依靠信仰的力量,居然在云中建造出只有神仙才可居住的所在。站在石柱上,看铁瓦石墙,读风起云涌,吸日月精华,思人生哲理,的确是一种乾坤满怀的感觉。

要想登上金顶,是需要一番功夫和胆量的。上山的路直接挂在石壁上,攀登必须像猿猴一样,贴身紧挽铁索,手足并用,全神贯注,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稍有不慎便跌落万丈深渊,不时有胆小的女游客吓得惊恐尖叫。我们一行平均年龄六十六岁,向佛之心雷打不动,七十多岁的陈老师夫妇率先爬了上去。问他何来勇气?答曰:“亲情友情加豪情!”后又补充:“上去后确实又豪迈,又后怕”。我想,或许是佛的力量。站在金顶向下俯视,陡见云奔雾涌,忽而山峦消失,忽而群峰横亘,随着云起雾落,山形变化,整个梵净山顶成了琼楼玉宇。抬眼望,仿佛置身天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

该回到人间烟火了。我们循着另一条小道下山,一样风景旖旎。路边的小木牌上写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这佛家偈语,深含禅意。我忽然领悟:读梵净,在养心。梵净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是美好的,因为它心无杂念,唯独有佛。只要佛在心中,世间一切静好。

坐在路边,山野一片宁静,天际空谷回声,眼前缥缈飞烟。我就想揽一怀梵净山的云雾,不讲话,静静地听一整天的山,或闭上眼睛,耐心地,闻一座整山。

作者:九江市教育学会会长黄福林

编辑:浔阳晚报李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