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境内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交界处,有一处佛教圣地,它就是梵净山。据考证,佛教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梵净山地区的。梵净山的佛教信仰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学界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是最主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弥勒文化是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核心。除了弥勒信仰外,也有学者认为观音信仰也是梵净山佛教信仰的一个主要表现。当然,在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外,梵净山佛教信仰中也夹杂着其它一些思想和信仰,梵净山佛教存在着佛、道、儒、巫混杂的特征。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该地区的碑记摩崖数量众多,所含信息量十分丰富。梵净山见载于史籍,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为三山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沿此说。到了明代,梵净山已成为一方名胜,有数个名字并称,“九龙”、“饭甑”、“梵净”、“大佛山”。明曹学佳撰《贵州名胜志》称为九龙山,据历代方志记载,它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自明万历以后,其他名称逐渐湮没无闻,只以梵净山名世。在明代以前,梵净山就是一个荒山野岭。唐末五代初曾有河南僧湛智来梵净山,其事迹不详。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早在宋元时代梵净山地区已受佛教影响,仅梵净山周围已建有数寺,宋朝时,北有沿河的沿丰寺、中胜院、西有印江的西岩寺、大圣礅铁瓦寺和山华严寺等,又早在宋建炎、绍兴年间(—年)思州土官田枯恭即在今铜仁地区“建置僧寺”,元代时,东有铜仁的正觉寺,万山的中华寺等。故宋元佛教已开始向梵净山区推进。至明初,梵净山已兴修梵宇,为一方名胜,称“梵天净土”,由此得名“梵净山”,名播海内。据《梵净山志》载,梵净山兴建的寺庙有:镇江寺建于建文二年(年),位于梵净山之西部;引佛寺建于永乐元年(年),位于山之西部,迎思寺建于永乐二年(年),位于山之西北部;钟灵寺建于永乐十六年(14l8年),位于山之西部,洞德寺建于宣德二年(年),位于山之西部,净王殿建于正统元年(年),位于山之西部,泰和寺建于景泰四年(年),位于山之西部宣德年间,朝廷于梵净山设金场局,工部官员吴邦佐坐镇督办。宣德五年(年)吴邦佐铸铜香炉,正德以前“乡人葬祀惧用浮屠”,都足以印证梵净山佛教已深入该地官民日常生活,明初梵净山佛教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到了万历年间,梵净山佛教发展已经十分兴隆繁盛,万历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贵州都察院批准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山中寺宇,“例行朝觐,起竖庵殿”。知县雷学皋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善人和佛教信徒杨万林、陈普庵、杨再运、杨洪德等开砍山道,修建这座寺院。公元年,印江知县张容倡,又倡导募集善款修建了朝山的道路与河缝观音岩道,这次重建后,梵净山成了修道拜佛的理想之地,当时的国舅李颖(又名李青莲),出家后法号妙玄,来梵净山隐居。到了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年,播州杨应龙发动叛乱,贵州巡抚郭子章接旨领兵征讨平息战乱。第二年杨应龙残部不断退败,直至退守梵净山,贵州巡抚郭子章派大军进剿残余,导致山区的寺庙在战乱中毁坏殆尽。再后来,妙玄遂奏请神宗及李太后重建梵净山。到了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年,神宗下旨,命妙玄法师重建梵净山金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0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