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治顽疾须用猛药。一男子在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的石壁上刻划了4个字。贵州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对此事启动调查,并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近日该案宣判,该男子被法院判决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12万余元,并被要求在全国性媒体上登报道歉。
旅游中的各类不文明行为,令许多景区颇为头疼。甘肃张掖市七彩丹霞地貌屡次遭游人踩踏、云南野生动物园的孔雀被游客拔毛、杭州西湖景区石碑上被人写下红色大字……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类似事件发生,有些对文物古迹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令人心痛。以往,对肇事者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罚款或者拘留,虽属惩戒,到底让人觉得始作俑者的违法成本太小。如今梵净山的案例出现,平均刻一个字付出三万多元的代价,同时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力度之大足以产生震慑。
其实,治理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还有“撒手锏”可用。早在年,国家旅游局就公布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各地从此有了将不文明游客列入“黑名单”的权力。去年,北京延庆区文旅局就将三名在长城刻字的游客列入“黑名单”,区内12家等级景区对其实施了联合惩戒,在惩戒期限内不予接待。然而,仅在一地做出限制,并不妨碍不文明游客到其他地方“任性”。在旅游景区实行实名制购票、大数据技术越来越精准的当下,如能建立全国联网的“黑名单”,扩大惩戒范围,让不文明游客在惩戒期限内无处可游,其警示作用会更强。
值得庆幸的是,梵净山上的石刻尚有可修复的余地,否则即便有再多的判赔,也难以弥补文物被损害的遗憾。保护风景名胜,最重要的还是随时随地地监督,这不仅需要景区加强监管,也有赖于广大游客的参与。敢于站出来制止的人越多,那些想伸手搞破坏的人越会心有忌惮。旅游主管部门也可以考虑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人们站出来“大喝一声”,形成更强劲的文明之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