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不仅修到了家门口,还直通田间地头。”家住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村民秦雄说,路修好了,真是方便。
年以来,江口先后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攻坚行动,全县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余公里,建成余公里通组硬化路,实现2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硬化路。
补齐短板百姓出行方便了
平均海拔约米,山高坡陡、石多谷深,官和乡是贵州省2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连片大山阻隔了这里与外界的交往,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8.1%。
早在10多年前,退伍军人田平就尝试过种烤烟,因为路不通,所有农资都要肩挑背驮,只好和老乡们一样外出务工,“种出来不容易,卖出去更难。”
“当时全乡都没有一条硬化路,到县城43公里路程,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田平说。
随着贵州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等工程的实施,官和乡短短4年就建成公里硬化路,不仅连接县城,串户路也实现了硬化。乡里顺势发展起了中草药、冷水鱼、精品水果等特色山地产业。
年,看到老家的路变得四通八达,田平与缪爱国组织20多户农民在后山坡建起了兴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起了上万羽飞山鸡。“车子能直接开到地里,不但方便运饲料,才下来的鲜蛋也不愁卖。
“十三五”以来,江口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新增48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启动实施公里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全县所有建制村通车率%。
完善路网致富路越走越宽
地处梵净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超76.8%,江口县山货资源丰富,绿壳蛋、红心猕猴桃、紫玉葡萄、优质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名声在外。但在三五年前,苦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农产品销售不畅,老乡们盼着通路。
把交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抓,修建串联各村组和乡镇、连接城区和对外通道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
“以前物流站点不能覆盖村镇,老乡要到县城才能收寄包裹,耽误功夫不说,来回车费也不少。”王平是闵孝镇电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每天上门收集好老百姓的山货,只需跑一趟镇里的客运站,就能把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年,江口县启动“多站合一、五位一体”的融合工程,整合公路管养、路域执法、城乡公交、农村客运、电商物流五大功能,鼓励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并整合利用供销基层物流站点,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城乡客运票价平均下降了45%,即降低了群众出行和物流成本,又盘活了客运班线资源。”江口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兴平介绍,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公里,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打通了城货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与黔货出山的“最初一公里”。
依托农村公路交通网,江口大力推进“交通+电商”“交通+特色产业”等扶贫新模式,沿线收益群众达3.2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2万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2.5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突破30个。
群众参与建养管运一盘棋
“三分建,七分养。”把路修好只是起点,后期高质量的养护与管理措施同样重要。
47岁的杨兴是太平镇梵净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村里6名公路养护员之一。“好不容易修好的公路,必须得好好管护,大伙增收致富全指望它呢。”每天沿着公路巡护,除了打扫卫生,清理边沟,遇到路面损坏或路基塌陷等情况,杨兴还要及时上报镇里找人维修。
在江口县,像杨兴一样的护路员有人,其中贫困群众86人,人均年增收约元。自通村通组公路项目建设以来,江口县全面推行县、乡、村、组四级农村公路“路长制”%全覆盖,启动以乡镇、村为单位组建农村公路养护扶贫专业合作社,既破解农村公路养护难题,又能实现贫困户就业增收。
打开江口县“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立马显示出全县农村公路路网结构的基本情况。“每一段路归哪个地方管理、具体有哪些养护人员,动动手指就一目了然。”江口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系统通过GPS采集路线空间信息,与卫星遥感图片进行比对分析,可对全县农村公路的建养管运进行全方位监管。
如今,江口10个乡镇设置了交通管理站,落实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一大批乡镇和建制村,把农村公路工作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护路氛围。
通讯员赵玉德
编辑 陈刚
编审 朱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