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进,土家族,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散文》《山花》《散文选刊》(上半月)发表作品数十万字。入选《年中国散文精选》《年度散文》《中国西部散文精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多部,以及中学生辅导读物、高考模拟试题等。获贵州文艺奖、冰心散文奖、中国西部散文奖、郁达夫小说奖·责任编辑奖、全国报刊联盟优秀编辑奖·内刊文学编辑奖等。

文学内刊担当着繁荣一个地区文学发展的责任,也是维护地方文学生态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在地域和文化双重边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办好一本文学内刊,对壮大当地文学作者队伍、扩宽文学视野、提升创作实力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文学内刊同样需要有高标准的追求。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内联外动、层次明朗。如果把文学内刊比作一个圆,地方作者无疑处在保护的核心,那么逐渐展开的圆弧应该是开放的,引领圆心向外突围,而不是封闭的环形。业内有句话叫做“主编是什么样子,刊物就是什么样子”,这句话强调的是刊物对品质的定位。文学内刊因为是地方性刊物,办刊的“主旨”往往更加“明确”,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允许栽种“自家菜蔬”的意识明显。编制架构、人员更替等因素,容易使得刊物频繁“变脸”,摇摆不绝。文学内刊是个筐,沾点文化就往里面装。新闻引领、面面俱到,低门槛、多效应,导致刊物变成大杂烩、广场舞,门缝内自娱自乐,闹闹热热,门缝外面云里雾里,隔山隔水。表面看来,这样的刊物给本地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练兵平台,场面壮观,阵容庞大,实则意义不大。选稿标准太低太滥,势必造成水一样的漫溢,缺乏被规范在河岸里的深度。日久循环,文学内刊自然就失去了影响力和吸引力,对文学作者的扶持也就变成了“遍地扶贫”,无的放矢。

向上生长需要更加宽阔的天空。区域性的文学创作,既要培植草皮,绿化荒野,更要植树造林,催生大树。这是文学内刊肩担的责任,也是必然追求。开放也就变得迫切而更加重要。

《梵净山》作为贵州省铜仁市文联主办的一本文学内刊,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年创刊)。历史是光荣的,也是沧桑的。它和许多文学内刊一样,经过无数办刊人的艰辛努力和虔诚坚守,为地方文学作者提供了耕作园地和练兵平台,同时也是瞭望的窗口,是撑杆和跳板。作为武陵山主峰的梵净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命名的文学内刊《梵净山》自是有一种文学的隐喻和目标追求。年《梵净山》再次改版,重新定位,以“建构大武陵文学版图,打造黔东实力作家群”作为办刊宗旨;坚持“大武陵文学”视野,开放式办刊理念,建构区域文学艺术版图。在栏目设置上,重点开辟了“武陵风”(聚焦武陵山区域优秀作家)、“新干线”(推介本地潜力新人,通过“作品、观点、印象、批评”敞开的方式,实现对作者的全方位扫描,集束式亮相)、“新视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