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独山县人民法院」

凤冈县搭建“五大平台”助推肉牛产业

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搭建政策保障平台。成立肉牛产业工作专班,实行高位推动,明确专人专抓,强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围绕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见母补犊”和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出台“牛五条”“牛10条”支持产业发展,保障政策延续性。年以来,累计用于支持牛产业发展资金达2.3亿元以上。

二是搭建SPV经营平台。与贵州黄牛集团共同组建凤冈SPV公司,县人民政府主动安排人员,无偿提供办公场所、派遣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帮助SPV公司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公司龙头带动作用,配齐配强牛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为农户提供饲草饲料和优质牛源。目前,SPV公司为农户提供牛源头,辐射带动农户户。

三是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建成凤冈县绥阳镇金桥梁大牲畜交易市场,及时收集、发布市场信息,吸引遵义湄潭、务川、道真、正安、余庆等地以及相邻铜仁、毕节、重庆等周边县市肉牛养殖农户或经济人前来交易。目前,该市场现有牛经济人人,近三年年均交易肉牛9万头,交易额达15亿元以上。

四是搭建园区屠宰平台。建成年屠宰量达5万头的贵州黔牛出山屠宰场,配套肉牛屠宰车间、肉牛产品分割车间、养殖溯源追溯系统、冷链配送体系、副食品深加工产品及附属设施车间的流水化屠宰生产线,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肉牛集中屠宰管理,规范全县肉牛私屠滥宰行为,严厉打击屠宰病死牛、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各类违法行为。

五是搭建金融支持平台。为破解长期以来制约肉牛产业发展“不敢贷、不敢保”的问题,积极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阳农商银行、国寿财险贵州分公司等部门合作,创新贵州省肉牛产业“六方合作”金融服务模式,由县农商银行推行实施评信、增信、用信、护信“四信工程”,为牛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服务,推出“见牛贷”“兴牛贷”“牛链贷”和“1+4母牛贷”等金融产品,彻底解决农户养牛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目前,通过“六方合作”金融创新,全县金融部门共授信、审批肉牛养殖主体9.亿元,累计放款3.19亿元。

(凤冈县委改革办供稿)

七星关区“六个一”打击防范外流贩毒

见实效

一是组建一个工作专班。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除柏杨林街道外,其余42个乡(镇、街道)由辖区派出所派出人员组成42个工作专班,赴七星关籍外流涉毒人员较多的省外42个县区点对点开展工作,一体化推进七星关籍在该县区的外流人员协作任务。

二是召开一次见面会议。各派驻工作专班抵达协作地后,根据该区禁毒办提供的人员名单开展先期电话联系,召集相关人员到当地公安机关召开一次见面会,开展法律法规宣讲、禁毒知识宣传,形成有效震慑。目前,共组织外出人员召开会议63次。

三是进行一轮交心谈心。派出工作人员耐心与外出有关人员进行交心谈心,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在外工作和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目前,共见面谈心人。

四是签订一份外出承诺。在深入开展交心谈心的基础上,派出工作人员与外出有关人员签订《外出务工承诺书》,宣传引导他们做守法公民,树立良好形象,自觉遵守国家禁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吸毒、不贩毒、不种毒、不制毒,自觉接受监督管理,自觉在现居住地办理居住证,自觉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目前,签订承诺书人。

五是完善一批人员档案。认真收集组织召开会议的图片、会议签到表、谈心谈话记录、外出务工承诺书、办理居住证凭证、以及与外地公安机关开展协作的相关材料,规范建立外流人员档案,便于对外出有关人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目前,督促办理居住证人,建立人员档案个。

六是建立一套协作机制。积极加强与当地公安、禁毒部门的沟通协作,力争在“双向列管”、措施落实、战果共享等方面达成共识,并签订涉毒人员服务管理合作协议,真正实现对外流涉毒人员的精准有效管控。截至目前,与25个县区签订协作协议。

思南县打好“三张牌”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是打好“特色宣传”牌。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传统节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开展土家花灯、花烛、刻纸、斗笠、花甜粑等非遗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将思南非遗优秀文化选送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晚会节目进行展演,提升思南县非遗文件知名度。目前,思南土家花灯走进人民大会堂进行展演2次,举办“非遗惠万家·关系你我他”展演活动18场次,举办“讲思南故事,品家乡文化,做非遗传人”演讲比赛16场次,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12场次。

二是打好“文旅融合”牌。在有效保护非遗文化的前提下,利用非遗文化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融合思南码头文化、乌江盐商文化、古群文化,挖掘本土非遗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一体”主题旅游线路2条、特色化旅游产品4个、旅游商品企业3家。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2亿元,使得非遗文化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

三是打好“对外交流”牌。充分运用非遗资源、结合重大文化交流项目,开展“传、帮、带”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与外交流合作。目前,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思南非遗周末聚系列活动已在多彩贵州文创园开展,并与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非遗展示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成功签订合作协议。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思南土家刻纸等非遗项目选送到尼泊尔、台湾地区、北京等8个大中城市参加推介活动,受到外国友人、台湾同胞和国民的深度喜爱。近年来,思南县非遗传承人张著权先后在贵州省各大高校开展非遗文化专题交流,共免费培训36期余人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