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北纬27度,武陵山脉绵延千里,主峰梵净山雄奇秀美。置身山中,满眼绿色让人自在陶醉、呼吸畅快。
梵净山摄/王雪峰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梵净山有3个完整的垂直植物带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这里还繁衍着多种动植物,全球濒危的“独生子”黔金丝猴在此繁衍生息,因此梵净山有着“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梵净山得到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曾发出感慨。
梵净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摄/谢锋
梵净山的原始森林绵延平方公里,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年8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将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核心区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有序迁出去。
山上的户名原住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大山,山下更多的村民也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曾经,江口县太平河边的寨沙侗寨被称为“轿夫村”。寨子里青壮年男子每天都守候在通往梵净山的旅游步道边,等候雇主。
江口县太平河
年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当年,寨沙侗寨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年,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当地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寨沙侗寨成功从“穷山沟”蜕变为“致富村”。
如今走进这里,错落有致的鼓楼与青山绿水相融,石板路通往家家户户。来梵净山的游客,都想要进寨子,吃一餐农家饭,买一点山货,跳一场侗族篝火。
饮水思源,村民们也自发立起了“组规民约”,约束村民滥砍滥伐,污染环境的行为,自觉保护着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寨沙侗寨
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贵州省申遗工作团团长宋晓路认为,梵净山成功申遗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着力构建生态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梵净山申遗成功后,有了这块“金字招牌”,铜仁市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绿色产业,带动地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实现梵净山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今看来,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是一项造福于铜仁人民乃至全人类的一件大事。因为生态保护,梵净山延续保持了“生态王国”的美誉,保存了地球同纬度上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也因为生态保护,梵净山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成为游人返璞归真、颐养身心的向往之地。
内容来源:众望新闻
文/王婉
原标题:《贵州旅游金字招牌丨梵净山:念好“生态经”走好发展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