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愈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07.html

铜仁梵净山的红云金顶、蘑菇石、亚木沟、风雨桥、云舍、两江口,三江汇流的铜仁古城、水晶阁,锦江河一带的古村落、参天古树、小桥流水、河滩、草屋、吊脚楼、白花浪、码头、木船……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在位于贵阳市珠江路小城故事的家中,李光映耗时百余天,完成了一幅长达30米的钢笔画,他用细腻的笔法,宏大的视觉表达,将如诗如画蜿蜒曲折的锦江河,化作弥散着淡淡乡愁的《梵净古邑》。

为创作这幅长卷,李光映曾多次徒行锦江。

年农历正月初一,千家万户沉浸在新春的热闹中,然而李光映却没有在贵阳的家中与亲人团聚,而是背上相机和画夹直奔数百公里之外的铜仁徒步锦江。他此行的目的是想通过行走收集创作《梵净古邑》长卷的素材。

“这次徒步锦江,我谋划已久,并不是做秀,而是锦江的美和人文吸引了我。”李光映说,《梵净古邑》长卷画的创作构想萌发于年。当时他正在铜仁古城做文化咨询工作,悠久的历史根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激发了他用钢笔创作的欲望。“为什么不创作一幅长卷呢?”

年10月,李光映与铜仁文史专家、贵州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瞿政平和北京中艺设计师范晓雨的一次闲聊,让创作长卷的构想得到认可。瞿政平更是从《梵净古邑》创作的内涵与亮点,以及对外讲好铜仁故事促进铜仁文旅发展的意义等层面加以阐释。这次闲聊,让李光映更加坚定了创作决心。

然而创作长卷并非易事。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加深对铜仁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李光映开启了他的创作行走。年10月24日,李光映和范晓雨在瞿政平与谢锋等人的带领下,自铜仁古城出发,沿着锦江铜岩、鲤鱼嘴、鹭鸶岩、乌鱼董等景点溯江而上,直至大江口、太平河、云舍等,一头扑向梵净山的怀抱。今年的正月初一,李光映再赴铜仁,重点考察了各景的山形地貌、风光特点,尤其是岺莱坡石林。

春节期间的行走,是此次创作采风的第三次。这次,他背着行囊,拄着拐棍,连续行走一个多月。此次体验,让李光映对铜仁的诸多景点刻骨铭心。

一个孤独的老人背着斗笠和行囊在寒风冷雨中徒步,用心去丈量锦江沿岸的山峰树木房舍。对李光映来说,这种毅力可把自己对生命的追求融会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将自己胸中的山水形象与大自然中的山水物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思维与笔墨融会贯通,努力追寻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

“黔东北的锦江以及梵净山的山川形胜、一草一木,都活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画笔下。”对于年近七旬的李光映来说,30米长卷的创作远比行走更为艰苦。在长达百日的创作中,老人每天创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身体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

“面对黔东北浑朴天然的山水人情风貌,我选择了钢笔画这一表达方式。那种亲切与质朴,那种细腻的刻画,那种令人追恋的古风,我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合适的方式来传达我的感受。”对李光映来说,那些艰辛均在山水之美的呈现时全部抵消。虽然关门艰苦创作百日,看着完成的画卷,李光映神采奕奕。

观看完长卷,文化老人戴明贤先生在卷首欣然题写:“梵净古邑,天下奇观。”

“李光映先生的钢笔画长卷《梵净古邑》蔚为大观。”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熊宗仁评价说,长卷展现了武陵山主峰梵净山的山水相依,人文所寄,令人联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的诗词,以及飘散于其间的人间烟火,亭台楼阁。这幅长卷的吸睛之处和引发的思考,不仅是铜仁的文化呈现,也是贵州艺术界的一次创新探索。

“画中呈现的诸多古典符号,构成铜仁城最具特色的地理标志,留下了乡民抹之不去的乡愁。”在瞿政平看来,《梵净古邑》似水墨画,又像田园诗,更像捧在手里的邑乘书,魅力深隽,让人们找回曾经的古韵、古趣、故园记忆。

徒行锦江之畔,领略梵净情怀。前后数月,行走数百公里,李光映不仅潜心创作《梵净古邑》钢笔长卷画,还创作了50幅铜仁古城的钢笔画。目前,李光映创作的《梵净古邑》已被制作成文创产品,成为宣传铜仁的一道人文景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