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山顶拍照留念。新华社发(姚磊摄)
新华社贵阳7月3日电(记者向定杰、汪军)“实至名归、众心所向。”得知梵净山申遗成功的消息,49岁的摄影师何雄周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十二年时间,他为这座山拍下了10万余张照片。
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广东人何雄周和梵净山结缘多年。年,他和朋友们前来梵净山游玩。
“太震撼啦!”何雄周回忆说,在山顶,他第一次来就见到了瀑布云和“佛光”的神奇景象。他觉得,梵净山“灵气十足”。
随后,他卖掉了广东的房子,钻进山里,专心拍摄。翻看旧照,对比梵净山同一地点的变化时,何雄周发现,时光流转中梵净山依然和过去“简直一模一样”。
在他看来,唯一较大的变化就是年,山上拆除了蘑菇石宾馆,改为了拜佛台,这也说明了当地保护梵净山的决心。
如今,何雄周正在策划出版一本反映梵净山文化的画册,精选张代表性图片,让更多人目睹梵净山的神奇。
贵州省申遗工作团团长宋晓路认为,梵净山成功申遗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着力构建生态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方圆约平方公里。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现共有居民户,人。
“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在前期考察时曾发出感慨。
面对如此矛盾的形势,如何达到平衡,既让村民告别“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又不破坏山峰的美丽妆容,记者在当地找到了答案。
被誉为“轿夫村”的寨沙侗寨坐落在山脚的河边。50多岁的夏德良,曾是一名轿夫,守候在通往梵净山的旅游步道边,等候雇主。“当时,寨子里青壮年男子,几乎都在梵净山上当轿夫。”夏德良说。
年,这种情况发生变化。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当地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寨沙侗寨成功从“穷山沟”蜕变为“致富村”。如今走进这里,错落有致的鼓楼与青山绿水相融,青石板路通往家家户户。来梵净山的游客,几乎都要进寨子,吃一餐农家饭,买一点山货,跳一场侗族篝火。
饮水思源,村民们也自发立起了“组规民约”,约束村民滥砍滥伐,污染环境的行为,自觉保护着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邱阳从年开始,就在这里从事生态环境调研工作。“梵净山保护区总面积是65万亩,但是我们开放的区域只有4万多亩,这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据我们现在调查的数据,这里可知的物种有多种,动物有多种,植物有多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邱阳说。
年8月7日拍摄的贵州铜仁梵净山风光。新华社发(姚磊摄)
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梵净山拥有优良的水资源储备系统。邱阳说:“保护区搞科考的时候专门做过水质调查,我们九大河流都取过水样,基本上它的源头都在一类(水质)。”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杨劲松介绍,近年来当地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野外巡护力度,严格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
保护区还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伦敦动物协会进行科研监测交流与学习,与北京大学、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志愿者合作、生态宣传教育、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等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完善保护管理规则,加快做好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宋晓路说,要加强对梵净山的保护管理,确保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彰显魅力,永续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