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丝猴可爱机灵,不愧为梵净山的‘镇山之宝’。”前不久,河北游客高敏趁着国庆长假,走进位于江口县的梵净山景区,见到心念已久的黔金丝猴,还在梵净山脚下的“生物多样性警示教育基地”看到了大灵猫、云豹、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精美图片。梵净山“生物多样性警示教育基地”于今年8月14日揭牌成立,作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窗口,目前已吸引70.7万名如高敏一样的“猴粉”走进梵净山,踏入教育基地,与保护区内种野生动物、种野生植物共度自然时光。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铜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硕果累累,生态富民画卷徐徐展开。护好“独生”生物,灵气充盈梵净作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代表生物,黔金丝猴由于数量稀少,只生活于梵净山,且警惕性高,始终在人们面前披着神秘的面纱,被称为“地球独生子”。10月8日中午11时,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厨房内,两名饲养员正忙着将玉米粉、豆粉、麦麸、白糖、鸡蛋和盐等食材配以温水,按比例均匀搅拌后,揉搓成特制“窝窝头”样式的特制营养餐给救助中心内的黔金丝猴加餐。“鸡蛋和面粉要完全混合,搅拌不能停,不然难以入味。”饲养员杨靖一边向笔者介绍,一边叮嘱正在一旁“和面”的同事。经历配比、搅拌、小火蒸煮、出锅放凉等流程后,下午2时,到了黔金丝猴固定的营养餐开餐时间,杨靖与同事换上工作服,进入工作区,将切分均匀的“窝窝头”精准投喂给6只可爱的黔金丝猴,嗅到“窝窝头”香味的黔金丝猴激动得上蹿下跳,发出“嗷嗷”的欢叫声。救护中心副主任杨伟介绍,野生黔金丝猴作为灵长类动物,长期生活在梵净山山林里,主要依靠采食新鲜的树叶和野果为生。救助站通过制作一定精粮类的食品,定时定量喂养,能较好地补充黔金丝猴从树叶中无法获取的丰富营养,还能增强黔金丝猴的体质。与此同时,在距救护中心84公里外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永义村核桃塆,紫薇镇党委书记石丽蓉正组织村民对余株生态廊道苗木进行有机液体肥灌溉和修枝养护。“我们紫薇镇地处梵净山西麓,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活动拓展区域,因此紫薇镇为起到黔金丝猴‘安乐窝’的作用,需常年肩负着种植生态廊道苗木、调整区域林分结构的职能,以起到拓展黔金丝猴生活空间的效果。”石丽蓉介绍,正在养护的余株苗木,是今年4月镇党委组织村民今年种植的苗木,现已冒出了绿芽。“我们盼着苗木尽快成长,早日筑成天然屏障,为黔金丝猴遮风挡雨,让‘地球独生子’不再孤单。”看着紫薇镇绵延7公里的生态廊道拔节生长,石丽蓉默默期许着。写好“修复”文章,实现山清水美10月17日,笔者走进位于沿河自治县板场镇蒲楠村的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1号截排水沟施工现场,数台挖掘机、装载机忙碌作业,十余名工人正加紧对原有农田进行修复改造,建沟渠、拓宽机耕道,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项目目前已建成5.8公里的排涝渠和8公里的机耕道,完成了总工程量的30%,项目建成后将持续增强当地保持水土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当地生态环境系统。”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王治琨介绍。据了解,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年由生态环境部发起,在贵州涉及贵州铜仁的玉屏、江口、松桃、碧江、德江、印江、沿河、思南等8县区,总投资5.02亿元,项目旨在通过新增生态经济林和水保林;建设灌溉渠道、截排水沟等方式,提高项目区域植被覆盖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沿河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是铜仁市实施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战略的一个缩影,该项目的实施是综合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除了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同样贯穿了铜仁市生态文明的“修复”篇章。年6月,铜仁市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立项,正式启动“一山两水”综合治理,即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3个修复单元。三年时间,修复总投资39.89亿元,涵盖保护保育措施、林业生态功能提升、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人类活动缓冲带建设、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6大工程类别;涉及梵净山东麓、南麓、西麓、北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8个子项目。据统计,通过实施铜仁市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铜仁市境内林草等植被生态覆绿公顷,人类活动区缓冲带建设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公顷,湿地修复91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公顷;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公顷;土地石漠化治理72公顷;土地整治公顷,修复成效显著。此外,铜仁市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取得重要进展,自年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以来,通过5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梵净山保护管理局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在梵净山调查发现动植物物种新记录余种、新物种17种。书写“保护”答卷,迎来八方游客思南县,因主城区被乌江流经贯穿,故被称作“乌江明珠”。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7%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森林覆盖率超6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这是这颗“明珠”今年交出的生态文明“成绩单”。在“绿色思南”打造过程中,该地依据“一街一景、一街一园、见缝插绿、四季分明”规划,因地制宜增绿、补绿,城市“内涵”与“颜值”双提升。“站在高处鸟瞰城市,能看到穿城而过的乌江碧水;站在乌江三座大桥上,看水环群山、峦峦叠翠,思南的底色是绿色。”在思南城区打拼生活多年、喜欢拍照和骑行的田刚如此感叹。“生活在江口,仿佛置身山水画中,又像身处公园里,青山绿水与田野乡间不断转变。”从重庆到铜仁江口度假的游客石小茜,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感受着这座武陵深处小城的生态宜居。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武陵山深处的江口县,森林覆盖率达77%,有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全国个最美丽的地方、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等名片。江口县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主任罗兴隆说,江口县在坚持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同时,还注重培育公众的绿色生活意识。张剑华在铜仁城区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用一句话概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在这里生活,能感受最畅快的呼吸。”穿城而过的锦江边,是他晨练、夜跑的最佳去处。河水清澈、步道舒适、绿化葱郁、鱼鸟欢畅……张剑华说,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态宜居,就是从每天身边的一步一景开始的。田刚、石小茜、张剑华三人并不相识,但却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桃源铜仁绿色发展路上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三人在铜仁生活的真切感受,折射出这座城市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脚印——护蓝,徜徉在蓝天白云下,湛蓝的天空像一面镜子,照出铜仁守护蓝天的不懈努力——今年上半年,铜仁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10个区县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8.1%,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护绿,漫步碧水锦江之畔,看水鸟嬉戏,听水波拍岸。一环环随风荡漾的碧波,一条条河道鱼翔浅底,一组组蜿蜒向上的数据,是铜仁呵护水源的生动记录——今年上半年,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市12个国家、22个省考核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护土,为百姓守护一方净土。年,铜仁完成重点污染源周边土壤监测点17家,全市6个国家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保持稳定。加大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力度,全市收集、处置医疗废物.4吨。蓝天白云、碧水蜿蜒是铜仁的常态。在青山碧水加持下,铜仁市逐年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梵净山入选“中国天然氧吧”,江口县太平镇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从开荒啃山到护绿山水,铜仁市“绿色家底”更殷实,优良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硬核”竞争力。(张弘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