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景区最著名的,莫过于「红云金顶」那座伫立山中的巨大劈石,顶部两块分开的巨石间架一座桥,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叹。红云金顶是乾隆年间建成的,而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更先建成的是「老金顶」。
起初我们以为拜佛台是因供奉着那尊佛菩萨而得名,但当我们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供奉仙尊,询问之后才得知,这里是遥望远处睡佛之处,拜佛也是遥拜远处的睡佛。但在这里睡佛还无法清晰看到轮廓,只有在向老金顶攀爬的过程中,睡佛才会慢慢显现。不过这里倒还有一抹值得一看的景色,那就是对面山坡上满山的杜鹃花。虽然没有那么密集,但零散的粉白色点缀着整个山坡,看起来依然非常壮观。
老金顶是明朝修建的,相比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红云金顶早了几百年。虽然老金顶没有红云金顶看起来那样的孤傲于世,但它却是最高的金顶,海拔米。从拜佛台的上山步道不很好走,尤其是起初的一段,基本只能容一人通过,而且比较陡峭,向上攀爬的过程基本要手脚并用——手来拉旁边的铁链,脚向上攀登。
刚开始我们认为这里已经相当艰难了,但当下午我们去过红云金顶后,才发现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上山路中,还会经过一汪清泉,名为「般若泉」,据说喝了它可以消除一切烦恼。虽然滴滴答答不易接住,我们还是拿着杯子蹲在那里接了很久,一人喝了一口。
老金顶的顶端,是一座燃灯寺。佛教中,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说,分别对应着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老金顶上的燃灯寺,供奉的就是燃灯古佛。寺庙不大,但在如此狭小的山顶上修建这样一座房屋,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顿时让我们对这座寺庙更添敬畏。
拜过燃灯寺后,我们从老金顶下山。下山道相对平坦,没有非常狭窄陡峭的路段,可以边走边观景,梵净山独有的页岩在这里遍布,堆砌而成的景色别有一番风趣。
普渡广场人非常多,座位根本不够用,我们找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在台阶上吃了午餐。在普渡广场旁边,是一座名为「承恩寺」的寺院。听名字就可以判断,这座寺院的建立肯定和某位皇帝有关。果不其然,寺院是在老金顶同期修建的。
寺院分成前后三进院,从高处俯瞰,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二三院和第一院不是同时修的,应该是现有后两座院落,后来修建的前面一座。第一院是比较常规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钟楼等,但承恩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院——兜率内院。
从第一院到第二院需要爬上很高的台阶,很多人匆匆看过之后就离开了,没有到上面来,使得兜率内院格外清静。院子不大,供奉弥勒菩萨本身,不是大肚的形象。我们跪拜时,旁边的大和尚敲响大磬,声音清透,让人一下子静了下来,仿佛院外的嘈杂与这里是完全两个世界。
在艰难的爬上一段垂直路后,会看到旁边有一个非常狭小的洞,只能一个人弯腰侧身通过,名曰「观音洞」,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跪拜时,旁边的大和尚和兜率内院的一样,会敲响大磬,这在如此峭壁之上感受还是很特别的。
一番艰辛之后,终于登顶,也终于看到了石头劈开的两部分以及中间的桥。与老金顶的燃灯寺向对应的,这里石头的两部分分别是释迦寺和弥勒寺,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尊大佛就供奉圆满了。个人感觉红云金顶的俯瞰景致没有老金顶好,但这里更加险要和拥挤,尤其是通过那座「天桥」时,还是需要些勇气。
下山道不是非常陡峭,但和老金顶的上山道是一个级别的,要抓着铁链往下走。回到普渡广场后沿下山步道一路走回索道站下山,再乘坐观光车返回景区入口,我们便结束了梵净山之旅。这一天的四重惊喜,让我们既欣喜又敬畏,在弥勒菩萨的道场能有这样的境遇,看来我们的佛缘不浅。但这一整天两座金顶的攀爬,真正全了那句「会当凌绝顶,腿抖万斤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