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当灾害来临时,做好准备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采取行动,可以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就是气象灾害来临前最重要的警示灯,是防灾减灾必不可少的消息树。

有哪些气象灾害预警?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什么?我们从何处获取预警信息?今天,带您探秘气象灾害预警及其背后的故事。

14类4级别

目前,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发布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

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设为蓝、黄、橙、红四个级别,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有些预警只有其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等级。

随着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逐步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近五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均每年发布19.5万条气象预警信息,暴雨、大雾、高温是这五年间发布最多的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预警从何而来

第一步:观测——看清大气

第二步:预报——人机“诊断”

至此,一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诞生了。

谁会第一时间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它的发布速度又有多快?

公众如何获取预警信息

便捷、高效、广覆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早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数据显示,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在多渠道发布手段的配合下,预警的公众综合覆盖率达到92.7%。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复杂多样,沿海有台风,西北有沙尘暴,同样是在夏季出现的50毫米降雨,给沿海地区带来的是清凉,但给西北地区就可能带来的是灾害。因此,各地气象部门遵循“属地化”原则,依据气象预警分类,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发布本地预警信号。也就是说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不完全统一,我们一定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