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梵净山 >> 梵净山旅游 >> 喜筑城镇兴旺梦
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612/4638474.html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弹指10年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按照建设“精致、特色、宜居”城镇的总体要求,持之以恒抓建设、夯基础,县城区面积从年的5.46平方公里拓展到14.1平方公里。如今,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深秋时节,印江县城呈现在眼前的是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宽阔通畅,座座公园依然绿意盎然。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该县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积极构建以县城区为载体、特色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按照“精致、特色、宜居”要求,把县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一步增强城区人口承载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全面提升木黄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紫薇、新寨、缠溪等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沙子坡、洋溪、刀坝等边贸集镇建设。加快完善城镇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近年来,印江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景城融合、产城一体”的思路,按照“一街一景、四季分明”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场地和配套功能设施,让人民群众推窗见绿、抬头见绿、出门见绿,“绿”与“城”完美结合,改善了城镇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目前,城区林荫道路率达71.4%,绿化面积达.7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1平方米,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度和满意度均达90%以上。

今年74岁的园林管护员龙守安干城市绿化已经25个年头了,每天和同事们一起为城市“梳妆打扮”,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绿化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省级森林城市。

“以前,印江县城几乎没有绿化,只有岩底寨至柏香林道路两旁一排白杨树,服务公司到中寨口有几棵稀疏的白杨,后来嫌落叶多砍掉了一些,大街小巷见不到多少绿色,整座城市缺乏生机,从年起,印江每年都要开展植树造林和植绿补绿,现在整个县城都在林中。”龙守安说。

据该县住建局市政管理所所长张旭林介绍:“年以来,印江投入了多万元实施‘六绿’攻坚行动,对县城主次干道、各大公园广场等进行绿化,绿化面积由以前的50余公顷增加到现在的余公顷,整个城区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近年来,印江坚持以城市道路骨架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县城路网建设,着力破解城区交通压力和提升县城品位。先后启动了南环线、北环线、富康路、振兴路、印江隧道等市政道路建设,破解了县城区交通压力,方便了群众出行。

“以前印江县城差不多只有解放路、梵净山路、坪兴寨老路、西环路,这些路面窄,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年要换两对轮胎,很多路段车子掉不来头,乘客几乎都要走上一段路才能到家。自从南环线、北环线修好后像一条玉带环绕着县城,城区主次干道四通八达,笔直通畅,直接通到各个小区,市民乘车、生产生活都便捷了。”说起印江县城道路交通的变化,已经开了20年出租车的田仁元如是说。

穿过印江隧道,驶入峨江大道,放眼望去,整个印江县城路正道宽、干净整洁、笔直向前,道路两旁绿树婆娑、高楼林立、景观如画,宛若置身画中。

加快提升城区品质解决群众的“堵心事”

该县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县府路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岩底片区“两桥三路”市政设施和温泉主题公园建设,启动书法广场连接映美湖道路建设。深入实施城镇管理条例,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营,广泛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城市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管理,巩固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印江县城西环老旧小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楼体之间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墙体脱落、电线私拉乱接等问题,导致这批房子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老破小”,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很是烦恼。

年,该县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标准和范围,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改造模式,分类实施,因栋施策,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对小区公共楼梯间进行翻新改造,对小区道路进行修补及硬化,补植小区绿化,新增休闲设施等改造方式,使整个小区在人居环境方面相对于改造之前有了较大提升,并通过探索“党建+”的社区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小区治理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格局,解决了群众的“堵心事”。

“以前小区乱搭乱建,雨稍下大点就要渗进屋里,居住环境不好,这个改造项目很及时。”峨岭街道城南社区居民王成章老人感激不已。

据统计,年,印江老旧小区改造获批资金余万元,对该县峨江路、西园路、医院宿舍等老旧片区进行改造。目前,户改造任务主体部分已全部完工,配套基础设施部分功能性改造也已完成。此外,该县年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总投资余万元,对龙津街道职工宿舍片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到解放路段背街小巷,峨岭街道城南社区翠屏路峨江路背街小巷、普同村上下寨背街小巷进行改造。通过实施墙体面改造、“蜘蛛网”治理、道路修补、增设停车位、绿化培植等地上工程,提升背街小巷“颜值”;实施雨水沟疏通修缮、污水管网铺设等地下工程,全面提升背街小巷居住品质。

如今,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晚霞映天,在观音沟湿地公园、城市农业公园、东郊河滨公园、文昌公园、书法广场,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做健身操的人群总是浸润在绿韵中,享受着绿色家园带来的惬意。

改造后的印江西环安居工程老旧小区,居住在这里的群众纷纷走出房门,在新建的凉亭里拉歌、跳舞,享受午后惬意的时光。

年,该县建成东城1号、尚城国际、东方国际城等精品小区,完成棚户区改造户、老旧小区改造7个、背街小巷改造4条。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实施西门湾夜市搬迁,城区环境持续改善。建成书法广场、博物馆,完成图书馆搬迁。实施乡镇棚改综合整治工程,木黄、紫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修订实施《印江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

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推进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该县加快锦绣家园、万润温泉新城、书馨苑等项目建设,完成房地产投资1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2万平方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筑业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兴印公司申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着力打造印江建筑业企业品牌,完成资质建筑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结合印思德融合发展,加快规划布局商业、汽贸、建材等城镇关联产业,促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

“以前很少有人晚上11点过后来店里烤烧烤,现在县城变漂亮了,周边旅游景点也多了,来印江的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就火爆了。”在印江县城卭江古镇开烧烤店的一店主说。

近年来,印江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战略,着力挖掘健康养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三大核心”产品,推进景城、景文、农旅、体旅、工旅“五大产业”融合,构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佛教文化、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五大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旅游圈”,构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交通大格局。同时,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人文景点和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建设和修缮,认真保护景点、文物、古树,完善了印江文昌阁、严寅亮故居、严氏宗祠等一批具有典型土家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点,城市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同时,通过中国名茶、书法、长寿之乡“三张文化名片”,加速推进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融合发展。除此之外,该县还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人文景点和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建设和修缮,认真保护景点、文物、古树,完善了印江文昌阁、严寅亮故居、严氏宗祠等一批具有典型土家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点,城市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通过巧打中国名茶、书法、长寿之乡“三张文化名片”,加速推进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融合发展。

印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运动之城·健康印江”城市品牌,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县城综合文化服务体系,配套建设有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成为了居民休闲、健身的乐园。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印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和坚实基础,各种赛事云集印江。环梵国际自行车赛、武陵山羽毛球邀请赛、贵州省男子篮球争霸赛、贵州女子门球赛、贵州省乡镇(社区)门球赛、铜仁市男子篮球邀请赛等先后在该县举办,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赛事经济已成为印江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抓手。据了解,近3年印江通过赛事带来观众消费、门票销售、赛事直播、广告、赞助费用等收益万元,总收益达2亿多元。

据介绍,未来5年,印江将大力实施城镇提升行动,把县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科学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打造“书法之城”“运动之城”,力争“十四五”县城区常住人口14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全力构建城乡融合新发展格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