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中国气象报记者杨春竹通讯员韩晓平黄元娟陈学东

■开展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潜力研究。

■参与旅游资源推介、旅游宣传活动。

■实现全省旅游景区预警信息全覆盖。

过去,人们看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今,那里天蓝、山青、水秀,游客称之为风水宝地。

避暑胜地、避寒目的地,多样的气候资源丰富了贵州的旅游资源,激活了贵州的旅游市场,让天南海北的游客竞相走进贵州。

挖掘

在1月的尾巴里,贵州的天气出奇的平静,无风无雨,仿佛前几天的寒风冷雨从未在此处停留。

不少周末带家人到赤水休闲旅游的市民,看中的就是这份并不长情的天气,时冷时暖,如或喜或愁的生活,总是有期待。即便寒风凛冽也并不显得生硬,反倒有一种雨润山峦林海的意境。

“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打开后,贵州气象部门紧抓避暑旅游需求,积极开展旅游资源丰度及旅游潜力研究,成果颇丰——

中国避暑旅游气候评价指标体系——贵阳指数创立,《贵州省旅游气象舒适度标准》制定并发布;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打造的“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中国凉都·六盘水”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铜仁梵净山、赤水市、凤冈县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由贵州省气象学会评估授予威宁“贵州阳光城”、罗甸“贵州最佳避寒地”、花溪“一级气候养生地”、平塘“云上大塘·最美茶乡”等一批气候旅游品牌,由避暑旅游辐射开来的全省生态旅游“集团化”品牌逐渐形成。

“‘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获得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梵净山观光旅游和休闲养生,推动铜仁市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铜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达新说,从称号申报到创建,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避暑到避寒,罗甸气候资源的挖掘为当地带来的经济发展显而易见。“年旅游收入7.3亿元,年达到10.96亿元,年第一季度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36%。”罗甸县旅游局的卢光飞说,近两三年冬季到罗甸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仅一年时间旅游收入就增长50.1%。

而在夏季以凉爽著名的六盘水,冬季也有自己的招牌旅游项目“滑雪”。最著名的玉舍雪山滑雪场受到周边省份游客的青睐,日接待游客量达人次。

拓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最好的气候、最美的风景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要让更多的游客知晓。

年,贵州省气象局与中国科协共同举办“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大型科普旅游体验活动。

5年后,省气象局举办“卫星‘看’生态”网络评选活动,通过高分卫星俯瞰贵州山清水秀的美景,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贵州的青山绿水。活动中,全国数万网友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了贵州十佳生态美景。

同在年,气象部门配合省旅发委开展避暑旅游推介,分析全国各地夏季高温情况,确定十个地方享受优惠政策。数据显示,当年夏季贵州旅游人数达30.67亿人次,旅游收入为.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4%、29.65%。

贵州各市州气象局主动作为,参与到旅游资源推介活动中。安顺市政府连续三年到深圳、广州、长沙、重庆、西安、福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旅游宣传营销,气象部门参与作气候资源优势宣传;贵阳市气象局协助市政府连续举办五届“贵阳避暑季”旅游宣传活动;六盘水市气象局与市政府共同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气候·养生·旅游论坛”,向世界介绍六盘水。

守护

“当你踏上一片新的土地,最开始与你相遇的是这个地方的天气,或阴或晴,或雨水或阳光。于是,你就与天气结下了不解之缘。”游客李娇对于旅游和天气的感触颇深,“过去外出游玩很任性,吃过亏就不得不慎重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