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https://m-mip.39.net/pf/mipso_7465523.html

梵净山在贵州铜仁,和很多名山比起来略显冷门,前段时间拍脑壳想要去一趟,加上疫情期间(七月底前)贵州景点免门票的政策,粗略看了看路线就走了。之后才发现几天时间太少了,贵州的宝藏之处绝不该仅限于走马观花。

在梵净山脚下呆了两天两夜,住在梵舍民宿,当地对梵净山保护得非常好,山上只有固定三个点有商贩卖食物饮品小特产,住宿和餐饮统一集中在山下,仔细看看还蛮多。梵舍老板是福建人,非常爱喝茶聊天,刚到客栈他就喊着我们坐下喝茶,是热情的人。我不怎么懂茶,比起茶,还是更爱喝咖啡,最初是男友喜欢,他说喜欢那种大脑被刺激得微微发麻的感觉,慢慢的我也就爱他所爱了,一套虹吸壶一点豆子一本书或者一个蓝牙小音箱就可以耗掉半天时间,偶尔我们俩也去一些冷门的咖啡工作室试豆子。

但身边有两个爱茶的好朋友:茶学科班出身的翟翟,大学时我俩常厮混在一起,杭州经常下雨,我们就在茶谣(她们学院自己的茶馆)喝茶看雨聊天,常常煮一壶老白茶配着茶酥糕点就能聊很久天。翟比我大两届,后来她去了英国读研,说:“最爱茶的人,一个个的都离开了茶。”另一个就是这次一起去贵州旅行的宣,属于喜欢就会去了解的类型,并且技法娴熟没那么多约束,后来老板让她帮忙掌水,客栈里的茶随便泡。因为贵州交通不太便利,老板还总是惦记着我们的行程,要么别的自驾的客人拼一程路,要么帮我们联系车,随手给他写一段儿宣传文案,还包了顿晚饭——烟笋炒腊肉、辣椒炒肉、鸭脚板(野菜)……味道真好,店里打扫卫生的阿姨是当地人,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但一直热情的要你加饭劝你夹菜,蛮温暖。

老板不卖茶,自己常和别人换茶喝,或者别人送茶给他喝,临了快喝完的时候就会拿一个很小的密封玻璃罐装起来,里面放张纸条:“某年某月某位赠饮。”书架上放了很多这种小玻璃罐子,像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信件。

傍晚时我们沿着公路一直往前走啊走,左手边是树林和河流,美得让人不想多说话,只想尽力感受,尽量放空。路上基本没有人,偶尔有车呼啸而过。其实梵净山大约六年前我来过一次,当时是在旅行社打暑假工,跟导游带团过来,现在的很多感受当时是没有的,唯一的印象就是拥挤和吵闹。

忽然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好像都误解了梵净山,在当下的某一个时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它之前也见了一些名山:泰山、黄山、普陀山、唐古拉山脉、诸如此类……但我都没有那种在山脚下就顿时宁静平和的感觉,是一种类似治愈的、熟悉的安全感。在那一段长长的公路上,看着那条林子里的河流和眼前的山脉,几度有想落泪的冲动。一直走到天黑透了才折返,路灯很暗间隔很远,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却一点都不觉得害怕,还和朋友说这个地方我为什么那么熟悉。

后来和客栈别的客人围着茶桌喝茶聊起这件事,一个专程从上海过来礼佛的姐姐惊讶地讲:“梵净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这是感应,你和佛有缘。”我说我没有信仰,她答:“感应和信仰无关的,你面善,也理应和佛有缘。”她还认真地同我介绍:“你是属猪的,本命佛是阿弥陀佛。”夜再深一些时,我和客栈里的工作人员茶台边下象棋,另几个客人在讨论第二天登山的装备、怎么放飞机之类的问题。

山里一夜好眠,第二天清早去梵净山。

早上还在下雨,匆忙去买了雨衣,只祈祷路别湿滑,至于景,看这架势已不敢奢求。检票的姑娘却和我们说:“山顶是个好天气,祝您玩得开心。”我还在心里想:明明一直在下雨天阴,怎么会是好天气呢?

山上冷,宣穿薄羽绒服,我就厚卫衣加件防风服,补充体力,准备登红云金顶,其实有新老两座金顶,新金顶登的人最多,只是登的时候挺艰难,毕竟最高处的海拔有两千多米,拉着铁链近乎垂直角度的上行也有一段。爬到半路在用手机延时拍流云时,那种宁静平和的情绪竟然又开始出现,是的,没有任何“豪情万丈”或者“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流云涌动翻滚,我无波无澜,只是庆幸这一次的匆匆照面。

很讨厌任何和“征服”有关的字眼,在自然面前,人始终渺小如芥子,是俗的不能再俗的一粒凡尘。

山顶好风景太美了,以至于只顾看风景照片都没拍几张,最后冻的哆嗦没办法了慢慢往下走,恐高患者下去那一段腿肚子一直转筋,像浮在云上毫无安全感,两手死死抓住铁链姿态怪异,走到索道站时像是重新活了一回。

贵州的酸汤鱼很出名,因为当地苗族爱吃酸,分为白酸汤红酸汤,初次尝试便食指大动。忍不住连吃了两天的酸汤江团,酸辣鲜香,糊辣椒蘸水也很好吃,配上夺命无痕折耳根(鱼腥草),各路味觉好汉在脑子里乱窜。

下山之后还是吃酸汤鱼,贪喝了一些凉丝丝的糯米酒,老板自己酿的,后劲儿大,脑袋昏沉的不行。

对于过度开发旅游的古镇,我内心一度抗拒,所以没去镇远西江之类的景点,转而决定直走青岩,然后去安顺。

遗憾的事情当然有好多,因为时间和交通的关系,贵州真正想去的地方还有很多都没去到(双河洞、肇庆侗寨、荔波……)

如果再有机会,想用别的方式在贵州待一个月左右。因为贵州迷上了喀斯特地貌,迷上了溶洞,有时间的话会多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和书,期待下一次准备好了再入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