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梵净山 >> 梵净山荣誉 >> 梵净山行思
我曾以为所有的山都是一个模样,不过是地壳碰撞、挤压、拉扯生出了高山与峡谷,可仔细听闻他们的沉默,如果石头与沙土能够开口,来自奇点最初的记忆与时轮的碰撞,那该诉说怎样的星河辰光。尽管各个地方都在争诸佛菩萨道场以作为旅游的卖点,我有些不屑于他们的急功近利,但是我同样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所以对梵净山这个“弥勒道场”我是愿意它真实显现的。这个世界,如果从名相上来说都是虚幻,如果从物质基本结构的角度来说,无非量子纠缠,其实,一切的真,都是建立在你内心深处的相信上面的。梵净山自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从棉絮岭远眺,整个山形如同天然大佛睡卧;从凤凰山遥看老金顶,俨然大肚弥勒应化的巨大坐像;从老金顶近观新金顶,恰又是法相庄严的金身弥勒;据说际佛光之中常显弥勒法相,然而我无缘相见。秋吉桑宝堪布开示我们无住生心、不应着相,那么山峦起伏如同睡佛仰卧大地,必然是心中生起的美好希望和虔诚信仰,在农夫和樵夫的心中,那也不过只是稼穑和柴火。“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不着相并非不知相,有才能无,实才能空,如若不曾将其印在阿赖耶识中,怎能一眼看出那是一尊宏伟的睡佛?在烟雾缭绕的双子山峰上修建了金顶这样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堪称人类文明的奇迹,这是大家感慨着的;路上也侧耳听见人们讨论着古人是如何将建材运上山顶的,这是大家敬佩着的;漂浮不定的云层,若隐若现的阳光,还有那彻骨的巡风,这是大家亲历着的。外出旅行要么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结伴,要么与孤独相拥,在群氓中,大部分人都是乌合之众,思维与意识皆是被动的牵引,所有的目的地要么被导游诱导,要么听别人道听途说,要么简单地查一下旅游攻略,很少有人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一个专注的行程,把旅游变成旅行,把观光变成体验,把视觉变成感受。小时候常听长辈说“上山难,下山更难。”,生逢其时的我们在科技的辅助下,乘坐缆车登山变得没那么困难了,除了一点季节的炎热,剩下的就只有自身的懒惰,本该在自然轻抚下的征服,自己反倒成了奴隶。如果外出想要安逸,你可以在城市里换个酒店足矣;如果享受等同于奢靡,那幸福感有什么意义;如果产生思想的不是自己,那思考中,究竟多少是有用的东西。我们思考的,从来不是什么事情,而是你能够去联系到,连接到多少同频,就如同李白在瀑布下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在成都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是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融合,你能说出来,不代表是你的,更不代表你的博学,你得有自己的东西,试想如果你看见如此壮阔的景色,你心中除了“哇”和“啊”,还能带出一点思想的干货吗?(特约作者:张新浩)(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