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英,梵净山东线古道上的一个集镇,曾有“小南京”的美称。称它为“小南京”,实在是夸大其词。南京,是我国有名的古都,是长江黄金水道上发达很早的内陆通商口岸。

寨英要与它放在一起,恐怕连与西瓜之比的芝麻也还要再分成几瓣。不过,古人要这么联想,也并不是凭空捏造。寨英的昨天或者前天,确是梵净山麓少有的商埠。如今还完好的古镇建筑城池就是明证。

驱车离铜仁西行,至高墙分路向北,经桃映、怒溪,一路奇山秀水,不足两小时,就到达寨英。好一座古城,群山环立,两水夹拥,黑压压一大片青瓦屋面,或“人”字相叠,或天井点缀,或高墙翘角,或小楼鹤立。发黑的青石城墙向前包抄延伸,看不到边。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虽无门扇可启合,但几百户人家全都由这门进出,牵牛赶鸭,负薪荷谷,就是单车、摩托车也不例外。我想城内很安全,不曾会有小偷或其他妄为,要是有人敢作,城内一喊或是提锣一敲,四门把守,怕是插翅难飞。小城三面临水,在南门外汇合。西北还有一龙田水库环护,水库原可发电,现已废弃,形成4~5米深的西池。只有北门与旱路连接。从地形上看,早些时,寨英很可能是一座岛城。为利于济水,在西门与南门之间还有两个水门,亦即是码头,是过去城里人取水、进货的主要处所。大的商号(大院建筑)也主要集中在这一边。而钒北门、东门外有了公路运输,街上也有了自来水管,但两个水门并没有废弃,仍然可以停靠小木船,搬进或运出点日常用物。

连接六门的道路有宽有窄,主街宽约3米,巷道2米左右,一律用青石板铺就,虽顺地势或上几步,或下几梯,然整个路面尚平,有的石板被踩得光滑如镜,没有几百年工夫是不会有如此光景的。每一条路都不直,总要拐弯,给你以无穷无尽的感觉。只要你入了城门,上了街道,就无法辨明东南西北,一眼望着前面,就晃如端着一个摄像机,镜头在不断地摇动似的。街面两边的房子,或墙高门大,富丽堂皇,这是过去的殷实大户;或矮檐木屋,古风十足,这也并不是拮据之家。

高墙大门,雕花镂石,飞檐翘角,天井回廊,二进、三进、扑朔迷离;木屋小户,一道门槛,几级石梯,幽雅紧凑,古色古香,也有几分别致。街面不宽,来往自如,整洁干净;房宇不高,错落起伏,古朴清幽。站在高处俯视城池,屋面天井或长或方,有的规则,有的依势,有的如席,有的就是一个天窗。城内建筑密度很高,除了通道和天井,几乎没有别的空地。在青瓦和灰白的墙之中,有几株绿色的柚子树,就显得十分突出和可贵。

寨英,一座完整、道地的古城!寨英,一幅古色古香的商埠图!可以肯定,修筑这个石城的人不是等闲之辈!保护这个古城的人也不是平凡之人!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梵净山脚,寨英何以能有这般古韵?据《贵州通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年),南方土司割据较为严重。年,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征虏将军汤和带兵前往弹压。官军乘船由洞庭湖逆沅江、辰水而上达铜仁,再沿小江上抵寨英。寨英河在此分流,船继续上行困难,官军只好弃船上岸。他们见此两水合流,地势平缓,青山环抱,风水极好,于是就在此建起军需物资转运站。为方便物资的起运和不被盗抢,又请阴阳先生定向开门,修筑起码头城池(除西门有偏转外,其他北东南三门均为正向),开展贸易,使寨英成为梵净山山区不可多得的军事、经济和交通重镇。其时,铜仁司、乌罗司虽属思南宣慰司而被拨归四川行省,但军事上驻乌罗的朝廷官军还是经湖广行省的洞庭水路而至。从铜仁至乌罗,必经寨英。往梵净山进剿,寨英与乌罗形成犄角,是最好的驿站和基地。在当时,经济和军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军事要地也就是经济重地。寨英成为码头和集市,当地及附近山区的土特产竹木、药材、蓝靛、兽皮之类,通过此埠装运上船,下铜仁进洞庭;沿河、秀山来的食盐、桐油、灯草也通过寨英运往铜仁、麻阳或玉屏、石阡、镇远(思州);湖广进来的细纱、百货也在此上岸,销往乌罗等梵净山区。据载,明万历年间,寨英商业发达,每日靠岸船只几十条,商贾数百人。遇到三八赶场,更是人多如潮,有限的街道拥挤不堪。有时还张灯秉烛,开设夜市。“裕国通商”既是商号,更是共识。如此这般,寨英就有了“小南京”的雅号。同时,梵净山是弥勒道场,有名的佛教圣地,不少湖广香客搭船而至,由寨英出发经落满、冷家坝,踏着青石板路直上金顶拜佛。就是附近,也有观音山、天马寺,寨英自然成为朝山拜佛者较为理想的中途站。绿山碧水为寨英注入了灵气,军、民、佛、商给寨英带来了繁荣。

斗转星移,历史更迭。山还是原来的山,只是少了树;水还是原来的水,只是减了流。

城墙依旧,增加了几层苔藓;码头依旧,不见了“洋货”登临。“裕国通商”褪了颜色,“元盛”失去了本意。古城成为古董,辉煌不再;通商成为通幽,喧闹难寻。寨英人保护了古迹,也保护了难解的谜:诺大一座古城,寨英人是怎样保护下来的?是用情还是用毅力?寨英城内多为木屋,且座座紧连。其他地方许多古建筑都毁于大火,而此地却是几百年如故,寨英人防火有何秘诀?据说因为占到了上等的锰矿床,寨英是松桃县的首富。可是锰矿换回的大把大把钞票并没有为城镇建设增色,冲出城墙修新房的也不多。是他们乐于拥挤,还是他们觉得城内安全?是他们世代注重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缓慢,还是他们看重修身养性,艰苦俭朴?一个商埠,有六个城门,有万寿宫、福寿宫等大院,有“元盛”“裕国通商”这样的大号,也有一些雕饰,可未见更多镌刻书法,分明商业气息较浓。可是如今城内未见杂货店和饮食店,吃餐便饭还得到1公里地以外的矿区。听说寨英的米豆腐很有特色,也未见到一家经营者。是他们把精力都放到经营矿石的大生意上,还是他们要保持城里的清幽、纯情?寨英镇是个谜!寨英人也是个谜!不过,历史有时也会重演。寨英有可能再次热闹。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开发,作为东线古道上的要塞,寨英又有了机遇。如果渝怀铁路通过附近成为现实,寨英的希望又将成几何级数增长。据说一些专家已看中寨英,视其为省内保留最好最完整的古城,拟定为省级文物单位,拟建“梵净山博物馆”。

寨英的旅游开发,正在筹划和躁动之中。确实,寨英有不可低估的旅游价值。地下的宝(锰)要开采,地上的宝(山、水、城)也要开发。奇秀的青山,清纯的江水,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进入古城,就像进了八卦阵,更叫人咂舌称奇!假如在浑水洞大桥观其瀑布,探其溶洞之后,再乘船进入古城,想必可以找一找当年官军的感觉。或坐进新开的酒肆,在品尝本地有名的米豆腐时,欣赏一段倒海翻江的“寨英滚龙”,更会令人惬意和大饱眼福。倘若博物馆建成,再添加点人文景观如书法碑林,寨英将是魅力倍增。

寨英,一座完好的古城!寨英,一条闪光的滚龙!寨英需要规划!寨英企盼开发!寨英,将重现当年的光彩,将成为梵净山———锦江百里画廊中新的热点!(赵幼立)

来源:铜仁微报

执行主编:卢相希

编   辑:刘 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