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mp:21来自轩语堂黔驴行作者:张兆浩诵读:广袤梵净山年11月2日曾听说过虾仁、杏仁、瞳仁等等等等,但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个县名铜仁,仁者,心也;心总是最重要,最美好的所在,那么,这个“铜”的心是什么呢?导游说,它就是梵净山啊。于是我们就怀着寻找心的愿景,驱车上路。殊不知这心,藏在县城的郊外的深深处,旅游车4个小时,才到山门;检票入关,由当地旅游公司的中巴载客逶迤而去,20分钟;再上电缆车,17分钟。早着呢,前面还有几千级的木台阶。从铜仁出发,就一直下雨,果然如导游所说的,你们到贵州,如果6天没有雨,那是造化。“天无三日晴”,这是铁律。虽然没有愁煞了人,但总恼了人,难道我们有李健吾的运气,在雨中登泰山,一样情趣盎然?且别管它,撑起雨伞,勉力登攀。木台阶虽然不怎么陡,但也能让人气喘吁吁,幸好每上一个层次,就有一个平台,也有的地方还设置风雨亭,可以坐着歇脚。驴友们,昂首扬蹄,我这古稀也不甘示弱,一步一个脚印,到了一个风雨亭,听人说,这梵净山属于武陵山脉。不油然的想起陶渊明来了,诵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今天也做了武陵人,是不是也能寻到绝佳之处呢?一路的山,景区外围的山,一律其貌不扬,这样的山,哪儿没有啊,不是枉费了脚力吧?大约攀爬了40分钟左右,有人说,旧金顶到了。这时雨已消歇,胸襟顿时开阔,眼前身后,兀立着五六根怪石,一律黑漆漆的,多是下小上大。一根上头向左边突出,悬空的石头达三分之二,也不折断下坠;另一根如人屹立;脑袋硕大,当然有脖子连着下半身;再来一根有如黑人领袖马丁雄发飞扬;还有一垛,有如焦土抗日遗留的残垣断壁。这些怪石,都节理分明,边缘都有薄薄片状层次,像我们蒸的米糕。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蘑菇石”。这名字差强人意,我以为不如叫“黑米糕石”。据科学考证,它们都有10几亿年的历史了,是风雨侵蚀的花岗岩,是造物主匠心独运的工艺品。我想,它们是怎样耐得寂寞,度过了鸿蒙初开,度过了草木为伍,度过了猿猱共语,只有到了近三百年,才有人发现了,先是瞠目结舌,继而呆立了,盘桓了,鉴赏了,现在成了铜仁的仁。被拍摄,被印刷,借电与纸为媒,飞向五洲四海,为人所瞩目,所惊叹。这里是旧金顶,又叫红云金顶。红云何说?原来每天旭日东升,霞光映照,“红与黑”相辅相成,红金烘托黑墨,别有一番景象。自然,今天我们看不到。那这旧金顶的“旧”又有何说?请举目正南,只见一峰独立,中稍曲,而后又劲拔,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概。许多驴友又向新金顶,向新的境界进发。危乎高哉!这里已经没有木台阶,是一条接近80度的石梯,逼仄得只容一人踏半足,两手紧拽两旁铁链努力向上。大约20多分钟硬挨到顶端,上有弥勒佛道场,朱红墙,琉璃瓦。原来这一孤峰不是一个整体,从山腰向上裂开两半,中间一拱桥相连。谁最先把寺院建筑在危崖绝壁上,这个人绝对具备媲美天公的极致想象力。新金顶海拔米,从峰脚到峰顶垂直高差94米。凭栏俯瞰,众山皆小,苍山云海,苍者极其洁净而似有寒气郁郁,白者缥缈舒卷淡泊自如。我们终于做了一次武陵人,虽然没有寻得桃花源,但是尝到了净心水。我忽然明白了梵天净土的意蕴了。往期回顾汪汪的告白(上)汪汪的告白(中)汪汪的告白(下)张兆浩黔驴行系列一《镇宁龙宫》诵读:广袤张兆浩黔驴行系列二《黄果树瀑布》诵读:广袤1.《丹橘集》----父亲与烟茶酒2.《史翰集》◎美是不常见的3.《丹橘集》◆潮格三行4.好一树紫楹花哟◆《丹橘集》5.梅岭的变迁◆《史翰集》6.瓜菜小记/选自《丹橘集》7.《薜荔墙》●张兆浩8.《北山的红树林》9.《三春》作者:张兆浩10.蚂蚁和蟑螂●张兆浩11.《七月放歌》

张兆浩12.读契诃夫《打赌》作者:张兆浩13.《穷追“水鸡”》朗诵

一弓14.选自《丹橘集》15.鲑鱼礼赞◇选自张兆浩《丹橘集》16.漂洋过海的挺进17.《我的贪婪》18.《只是今时已惘然》19.《寿桥的枫》◎朗诵梦锁清秋20.《赠昭君》

朗诵上止正21.《秋来风景异》

朗诵芝兰于室22.《好美,一个小小的村落》

朗诵知己23.《天生桥物语》

朗诵紫氣東來木蝴蝶24.《面对石墙基》○朗诵山丫25.《瘦西湖》◇诵江河26.我打马从你的风景走过作者张兆浩,从教近40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原福建省罗源一中校长,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教学教育论文百多篇,参编和主编语文论著多种,计百万字。退休后,热心于文学创作和地方史志的探究。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福建文史》《炎黄纵横》《闽都文化》《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等报刊。有《我教儿子会作文》《触摸史影》《丹橘集》《史翰集》等著作行世,担任《罗源历史文化丛书》(多万字)主编,并编著《好诗妙文》(26万字)一书。主播:广袤,福建罗源人,长期从事播音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古今散文、诗歌朗诵,旅游摄影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