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开启万山“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转型”新篇章。

短短数年时间,万山新城从人烟稀少变得灯火通明,从狭窄小道变得四通八达,从偏僻郊区变为中心城区……一座山青、水绿、景美、人和的魅力新城正在散发光彩。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万山区按照“两组团一廊道”的新型城镇空间体系,形成“一廊道贯通、中心城区集聚、南拓北进”的城市发展格局,正全力以赴建设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村变社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

万山区丹都街道楚溪社区,居民刘益家的小超市不时有顾客光临,超市对面,铜仁市二十四小学崭新漂亮。她说:“随着万山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几年前,刘益所在的楚溪社区还叫楚溪村,离铜仁主城区只有半个多小时路程,但当地人却自嘲这里是“城郊的郊区”。

又窄又烂的小路,低矮的砖瓦房,上学不便,就医不便,进城连公交车都没有。村民要么守着土地务农,要么外出务工,大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这是刘益对楚溪社区过去生活的记忆。

“进城上学时,看见城里光鲜亮丽的样子,心里还挺羡慕。”何时才能变郊区为城区,楚溪群众翘首以盼。

近年来,万山区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苦干实干,按照“两个转型”的战略定位,在产业原地转型的同时,奋力推动城市异地转型。

坚持以人为中心,万山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城市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商贸经济、消费经济、社区经济,做强中心城区。因地制宜培育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产业小镇、特色乡村品牌,全力推进城乡融合,走出一条山、城、景融合,产、教、城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年,万山启动“城中村”改社区工作。当年10月,楚溪由村变社区,楚溪群众“翻身”了,不仅拿到城市户口,更真真切切感受到万山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福祉。

通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改造项目不断推进,楚溪社区的狭窄小路变宽阔大道,低矮瓦房变整齐高楼,学校建在家门口,还修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就学不用愁。

同时,楚溪社区也不再是“边缘”。左接“网红”休闲娱乐区铜仁金街,右联旅游景点彩虹海、风筝基地,幽静美丽的木杉河公园近在眼前。

“以前一直务农的父亲,在附近承包工程,家里也开了超市,一年的营业额可达20余万元。”刘益说,如今社区居民大多在城里有了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

楚溪社区群众的幸福生活,是万山区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如今,万山城区规模由13平方公里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郊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移山护水 打造绿色新家园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也是魅力新万山的本色。

每日清晨或晚饭过后,土生土长的谢桥居民杨影华都会选择到木杉河湿地公园散步、休闲、锻炼身体。“即使是冬天,这里依然树木丰茂、绿意盎然,美得很!”

然而,几年前的木杉河却是另一番光景。那时的木杉河,还只是一条“臭水沟”,河道年久失修,淤泥、杂草丛生,绿化美化工作滞后,人们避而远之。

近年来,万山坚持以绿色引领新城建设,把绿水青山引进城区,打造宜居、宜业绿色新家园。

年,万山区启动木杉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对全长9公里,占地面积达84.公顷的河道景观带进行全面修复,将河道生态改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重点围绕山水环绕的诗画园林、山清水秀的欢乐园林和山水田园的文化园林进行建设,使其成为靓丽滨河风景线。

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一条水蓝、岸绿、景美、人文景观丰富的特色城市滨河景观带,被市民亲切称为城市“绿腰带”。

年以来,万山实施城市提级改造,打造精巧素雅、小桥流水的凯潮溪园林,建成了“棕榈大道”“香樟大道”等特色城市景观。

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万山还围绕山做文章,搬走了三座荆棘丛生的“大山”,推动仁山公园、丹都教育文化公园、千秋书院开发,建成体育馆广场等12个市民休闲空间,持续推进“五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同时,该区实施见缝插绿、空地成景,全力护山护水,新建绿地绿景.8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16平方米,打造“眼前一亮、与众不同”的绿色城市新形象。年,万山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拨动绿色琴弦,奏响生态乐章。如今,一座人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山水园林美丽新城正在黔东大地熠熠生辉。

产城融合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出了家门就是铜仁金街,吃喝娱乐样样都有,很方便。我也在金街找到工作,顾家增收两不误。”从石阡县搬迁至万山区旺家社区后,居民李芳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生活有盼头。

作为万山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让搬迁群众顺利融入新家园,万山在旺家社区内打造多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入驻了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还在社区前打造了集文化、休闲、饮食、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铜仁金街”,可提供就业岗位余个。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十三五”以来,万山围绕“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着力完善交通路网、综合管网、现代商圈等配套功能,做强城镇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着力培育产业、增加就业,逐步提升中心城区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

城市建设,“路网”先行。该区坚持科学布局,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正信路、恒海路、昭阳路等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对楚溪大道、梵净山大道、莲花大道、金鳞大道、万山红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进行提级改造,同步完善道路绿化、亮化、排水、公交车站台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服务功能。

同时,该区以十里木杉河为轴,沿河两岸布局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产业、高端商住、特色消费,形成吃住游娱购一站式完整消费业态,发展城市消费经济带;以金鳞大道为轴,引进和培育高端品牌、时尚品牌、特色业态,推动购物中心、休闲广场、星级酒店、金融机构等金融商贸经济融合发展,发展城市金融经济带,为高质量建设“转型之城·美丽万山”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万山完成城市干道改造23公里,路网密度是年的2.1倍;建成商品房2.5万套万平方米,可满足9万余人居住;建成市民休闲广场12个,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中国银行、贵州银行铜仁总部入驻,金融机构达15家,城市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如今的万山城区,水更绿、山更青、楼更高、路更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商贸经济火热发展,一幅山、城、景有机融合,产、教、城一体发展的新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阳

编辑陈刚

编审文叶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