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老区江口县,因红色文化而振兴。日前,笔者深人这片青山绿水的土地采访发现,看到全县正积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用红色基因为广大干部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战奏响“红色协奏曲”,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江口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今年“五一”期间,红军二、六军团与红六师会师的江口县德旺乡木根坡会师馆接待了多名学员和游客,江口县人武部部长司永领正在给学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这里,“听一段红色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走一-段长征路”已成为不少人既休闲又“修心”的旅游方式。讲解员汪学权介绍:“这两年游客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接待多人”。
作为原黔东革命老区,江口县所有乡镇都流传着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留下了众多红色遗迹。红色文化资源是江口宝贵的财富,传承红色基因,江口人责无旁贷。县委书记曹勇告诉笔者,年江口县通过《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对红色文化实施系统化、制度化保护。年,江口县纪委又在梵净景区建起廉政文化长廊,为广大党员干部建起了修身防护墙。
“一方面,我们拓展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将反映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文字、图片、舞蹈、词曲、标语、口号等物质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全部纳人保护;另一方面,鼓励对红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利用,让其‘活’起来,并打造青山绿水中的红色品牌。”江口县人武部政委魏峰岚说。
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正在“苏醒”。在江口县城附近的凯德街道金钟村、群众集资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学生与游客络绎不绝。‘去年上级投人多万元修复了10处红军烈士纪念碑、陵园,并将这些陵园和红军会师楼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和党校的“红色课堂’,与周边生态种植、自然生态景点有机结合,带动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该县文旅局局长刘仕化说。
“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这是江口县委县政府向老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江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伶俐说:“身为红土地上的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我们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干部培训教育,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役中争当‘老区好干部’。”江口县委党校副校长张洪说:“红色资源在哪里,党性教育就到哪里。”
植根红土地,永不忘初心。作为江口县多名挂钩的扶贫干部,县政府办干部几年先后58次来到太平镇快场村贫困户秦老保家里。被村民称为“笨人”、在大山里搭木屋居住30年的秦老保得到驻村干部帮扶下了山。“前几次我和村干部到山上找他,根本不见人影。”驻村干部说,长期深山独居,让秦老保看到人就躲。只能一次次上门做工作,用真诚打开他的心扉。
秦老保慢慢认可了驻村干部这个“穿着皮鞋的老哥”,搬进山下的新房里。为了确保秦老保“搬下山、留得住、会生产、懂生活”,驻村干部又联系爱心企业,成立快场村扶贫种养合作社,为他提供竹、果种植技术。并动员他参加快场生态保护爱心人员,每月给予适当补贴。
江口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余名县、乡两级干部实现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年实现脱贫3.5万人,为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基础。
如何让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发展新动能?该县从发展红色旅游、军民融合产业等特色产业“破题”,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今天在磨湾瞻仰红色圣地,明天到梵净山游览红军八过江口的历史史迹,这一路下来收获确实很大。”在磨湾红军会师楼来自重庆的张女士说。
江口通过打造“百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把过去零散的景点整合为旅游品牌线路,丰富了红色文化内容,增强红色景区吸引力。年,江口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收人57亿元。
红色旅游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发展,成为促进江口发展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据统计,江口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达2.4万人,仅在太平镇就有从业人员多人,梵净山旅游公司、美食街、购物街和民俗表演队等也解班近人的就业问题。梵净山村村民杨元菊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外出打工-年收入5万元,目前在家经营农家乐,年收人可达20余万元。”(赵玉德、杨玉冰、甘文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