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去?”11月6日,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从演化生物学回答了,人从哪里来?这一每个普通人都非常好奇和关心的问题。

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生命探源是人类探源的前奏,作为解读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命题,生命演化格局与机制是全球科学界的探索前沿。“从鱼到人”的研究则是开启认识生命演化与人类起源之门的钥匙。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4篇论文,报道了他们对有颌类的起源与最早期辐射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距今约4.4亿年的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

本次向世界公布的5条鱼——新塑梵净山鱼、奇迹秀山鱼、双列黔齿鱼、蠕纹沈氏棘鱼、灵动土家鱼改变了人们对过去的很多认识,填补了人类演化史的空白。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的巨大空白。

朱敏院士团队通过化石实证、通过多学科交叉、大数据挖掘整合、跟随技术新发展,对过去的生命世界进行模拟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古今结合,将现代生物多样性危机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人类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储集、数据发掘,以大数据驱动获得重大科学发现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鱼到人”的演化并不是从鱼直接变成人,而是一个长达5亿多年的演化史。演化史中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化事件,其中,颌的起源与有颌类的崛起称得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朱敏说,“我们一般认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实我们有很多个祖先。”

朱敏说,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它们不仅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更为世人呈现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志留纪早期“水族馆”。

随着生命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学界与公众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