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年7月2日16:35左右,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铜仁梵净山获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省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至此,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梵净山仙境美景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为95%,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可以想见,借着申遗成功的东风,肯定会有一大波的朋友跑去一睹这梵净山的真容。所以呢,为了让各位朋友能够玩的清楚,玩的明白,今天咱就先给大家说说这梵净山的佛教传播历史。

一、梵净山的早期历史和佛教传播

以人类的时间观念来看,作为一座山,梵净山出现的时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而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梵净山实际上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山脉。据地质学家研究,梵净山和周边山脉,大概形成于全新世(距今11.7万年前)。至今,梵净山依然保持了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这也是此次梵净山能够申遗成功的重要原因。

梵净山自然地貌

不过,远古时期的梵净山,无疑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唯独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见于文献记载的梵净山的历史,大约开始于汉代。在《汉书·地理志》中,将梵净山称为三山谷,“三山谷,辰水所出”的记载。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有云:“沅水又经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三山谷。”沅水和辰水都是今天的沅江的支流,梵净山就在两条水脉交界的地方。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靠近辰水,梵净山被时人称为“辰山”(《元和郡县图》),到宋代则以附近的思邛水(今印江河)而被称作“思邛山”。此外,因为梵净山有九条水脉,所以明代前期当地也有“九龙山”的叫法。不过这些名称到了明万历年间梵净山佛法昌盛之后,就逐渐消失不见了,只留下梵净山一个名字,取佛教梵天净土之意。

梵净山的水脉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逐渐经魏晋而至隋唐,在官方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梵净山作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其佛教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在汉代至魏晋时期,梵净山一直是作为少数民族“武陵蛮”的圣山而存在的[①]。按照当时少数民族的习俗,这里应该有一些相对原始的宗教设施遗存,不过可惜今天都已经看不到了。最早关于梵净山地区佛教的传说,大概要到唐朝。唐末五代的时候,据传言有河南僧人湛智来过这里,不过也没有留下文献的记载。最早在梵净山传播佛教的记录应该是北宋初期,在梵净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这座寺庙兴建于宋太祖年间,后反复重建存续了多年,应该算是佛教在梵净山的“祖庭”了。[②]

二、明清时期梵净山佛教的兴盛

佛教真正在梵净山地区兴盛起来,还是要到明清以后。梵净山以“梵天净土”得名,也是在这个时期。明人郭子章曾记载:“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③],可见最晚到明代中期(郭是嘉靖、万历年间人),梵净山已经名扬四海。据当地方志记载,明代开始,在梵净山区域内陆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包括镇江寺、引佛寺、钟灵寺、洞德寺等等。另有时人记载,明正德年间当地居民“葬祀俱用浮屠”,可见佛教已经深入地影响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其兴盛可见一斑。

梵净山山门

明代梵净山真正达到鼎盛,是在万历年间,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万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明朝万历三年()开始,万历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兴建”梵净山的历程。首先是万历三年下旨在山中广兴佛寺,万历二十四年()又下旨疏通进山道路。同时,有着皇家背景的玄妙禅师(国舅李颖,又名李青莲)入山潜修,也为梵净山带来了更多皇室和官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