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省目前有50多家各类博物馆,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占据一定比例。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专题性博物馆以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吸引世人目光。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奢香博物馆、黔东南苗妹非遗博物馆、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等,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文化符号,告知人们贵州的前世今生,展示贵州的精神状貌。

在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语境下,这些专题性博物馆无疑是一支深沉而又铿锵的生力军,贵州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一窗口得以向外界展示。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性场所,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知识接受、文化教育和艺术欣赏的公共文化平台,也助推文化和旅游走向深度融合。公共文化空间的这种叠加效应,为人们开辟出更多的文化福利和文化分享渠道。

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西路交汇处,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以其非凡的气势吸引着过往路人的目光。建筑前广场一块大石头上刻写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字样,告诉人们这栋建筑的基本功用。

贵州地质博物馆揭示贵州自然资源密码 陆青剑摄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外形设计汲取梵净山的蘑菇石元素,个性十足,年一举夺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该馆馆藏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岩矿标本等藏品达10余万件,设序厅、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及互动展区,其中4个常设展厅分别为“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奋进贵州”,展陈内容立体、丰富。

专题呈现贵州地质文化,免费向公众开放,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这些特质,彰显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这一公共空间的惠民、利民、育民属性。今年自8月14日开馆以来,越来越多的贵阳市民涌进其间,人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了解中国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贵州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分为“序厅”“神秘贵州”“富饶贵州”“奋进贵州”几个板块。“序厅”的巨幅海百合化石以及瓮安、凯里、盘州、兴义、关岭5个典型古生物化石群标本组成了一面“五福墙”;“神秘贵州”展厅用件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生动形象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影片,带人走入神秘的“古生物王国”;“多彩贵州”展厅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油画、沙盘等展示手段,再现各类地质景观;“富饶贵州”展厅用多件珍贵的矿石标本、矿物晶体、宝玉石工艺品,系统诠释贵州矿产资源的丰富、美丽和优势;“奋进贵州”展厅运用雕塑、场景复原、历史照片、珍贵文物等媒介,讲述新中国各个时期自然资源人的卓越贡献。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贵州地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展示的不仅是复杂绚丽的地质构造,还有清晰厚实的文化肌理。”贵州省地质文联副主席陈跃康说,贵州的地质文化繁花似锦,地质博物馆既是一种文化表达,更是“文旅+”的路径拓展。

与“地质”的“坚硬”相对应,位于湄潭县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飘荡的是袅袅不绝的茶香。这座年在遵义市第二届旅发大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集约,它包括分布于湄潭县城等地的中心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东方红电站陈列馆等专馆,多元化、发散式展示贵州茶文化是它的特色。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特色鲜明

该馆的中心馆在湄江镇天文大道的“中国茶城”内,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前言”“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业”“茶礼茶俗”10个部分43单元,详细地向参观者展示茶文化的历史脉络。

湄潭县政协原副主席周开迅,因曾主持建设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之中心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馆群,而感喟这是他一生中做得做漂亮的一件事。在他看来,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无疑为贵州茶文化遗产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家”,“贵州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文字编辑/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沈松钦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