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印江自治县朗溪镇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从橙黄橘绿的果园里穿越而过的彩色步道上,成群的游客正漫步其间赏景品果。

朗溪镇曾是石漠化的重灾区,目之所及多为乱石嶙峋的荒山,当地群众饱受石漠化之苦。“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这则顺口溜就是过去最真实的写照。

为治理石漠化,朗溪镇通过“培土增地”“种绿护绿”等石漠化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成5万亩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把荒山、石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十年来,该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全力推动生态建设,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据介绍,近年来印江扎实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执行《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全力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实施退耕还林3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4%,居全省第13位、全市第2位。

翻开印江的生态答卷,不仅“含绿量”充足,而且“含金量”十足。该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该县紧扣“2+N”产业布局,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累计发展食用菌6.9亿棒,发展茶叶26.5万亩、精品水果14万亩、中药材10万亩,生态畜牧健康发展。

同时还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培育龙头企业98家,茶产业“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梵天菌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该县还引进宏源吨出口茶生产线、梵天菌业智能化菌棒生产线、同发有机肥等项目。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达75家,并率先成立全省电商云仓智慧集配中心,培育电商企业32家、电商驿站个,有力助推了“黔货出山”,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印江在工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白酒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该县把白酒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规划建设以木黄白酒产业为核心的白酒产业园,推动酱香“名酒”、清香“民酒”同步发展,打造木黄窖系列白酒品牌,建设木黄白酒文化产业小镇。

梵天净土,翰墨飘香,地处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处处有山水美景,以及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该县不断盘活山水与文化资源,奋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该县不仅协助申创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5A级景区,还成功举办书法文化艺术节、30周年县庆、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朗溪生态体育公园、大圣墩、映美湖、大罗漂流、云上天池等景区景点日趋完善,旅游年接待人数达万人次。

走绿色发展新路,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年,印江全县生产总值达亿元,年均增长11.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亿元,年均增长3.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元,年均增长10.4%、11.9%。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

编辑田勇

二审刘煜妤

三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05.html